复习指导:江苏名师点评高考化学“一模”试卷

2006-03-16    12:00

  化学循纲扣本拓展提升

  [出场名师:南京一中高级教师魏友华]

  [出场名师:南京中华中学高级教师王庭新]

  循纲扣本,挖掘内涵,拓展外延,提升能力,是南京市“一模”试卷对2006年化学科《考试大纲》的较好诠释,也是对今后二轮复习的科学指引。 

  重基础能力关注生活

  魏友华老师分析,“一模”试题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侧重“双基”考查,体现过程控制。测试考生对中学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是化学科《考试大纲》的基本要求。一轮复习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已经初步掌握的零碎的化学知识进行了归类、整理和加工,使之规律化、网络化,在脑海中建立较为完整的中学化学体系,并以此来解决实际问题。

  “一模”试题难度适中,覆盖面很广,考查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常见元素的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等“双基”中的主干内容,加大了对实验部分的考查力度,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实验的气息,既体现了化学学科的特点,也有利于区分学生“动手做实验”与教师“口中讲实验”的效果差别。这样的考试既是对一轮复习情况的有效检测,也是对高三复习的过程控制的重要环节。

  二、知识守纲、守本,能力要求提升。对多年高考化学试题的分析、研究发现:化学命题的思路是守纲不守本。即知识守纲、守本、不超出课本的范围,而能力不守本,可以大大超越课本,试题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常考常新。这在“一模”试卷中也有良好体现,如第20题以课本中介绍过的、学生熟悉的、引以为自豪的“侯氏制碱法”为背景,综合考查自学能力(接受融合新信息)、观察能力(观察所给图表,加工记忆)、计算能力(溶解度的计算分析、质量分数的计算)和思维能力(融会贯通),需要具有较高的能力品质才能顺利完成全题,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三、关注社会、生活,体验学以致用。新《化学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学生已有经验和社会生活实际等认识化学与日常生活、生产和社会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科学素养。“一模”试卷中第1题关注了2005年6月5日第34个环境日的主题与化学的关系,让学生有一种亲近感,减缓了紧张心理。

  而第20、21、22、24题的选材分别与工业制碱技术、“合金维生素”、工业金属冶炼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等社会、生产和生活知识相关,第26题以实验室中模拟合成氨为背景,应用理论指导实践,让考生寻找合成氨反应的最佳原料配比,享受成功的乐趣。“一模”试卷已留下了新课标的影子。

  下阶段复习建议

  王庭新老师结合此次“一模”考试,希望考生注意几点:

  一、认真细致,夯实双基。试卷中基本题、基本分你丢了多少?例如选择题1~8题,这些题只要平时能够重视,即使做错能认真订正以后能多看两眼,应该说高考时这些分基本能拿到。但有一部分同学对此掉以轻心,往往会犯低级错误。

  二、态度严谨,解题规范。例如第16题、25题、26题等。这些计算题难度并不大,但是相当多的同学拿不到满分。原因很简单:计算时考虑不周,计算出错,不带单位等。这些毛病说到底缺乏认真的态度。如果对平时的作业、试卷抱着完成任务的想法,而不是把它当成高考的演练,遇到正规的考试你就难免付出代价。还有像第22题中的分子式、电子式、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第21题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第23、24题的结构简式、有机化学方程式等都需要在平时多加注意规范。

  三、热点题型,重点突破。例如第9、11、14、15、22题等。这类题几乎年年高考都有。老师们在课堂上总是不断地提醒,反复地练习。如果你现在还没有掌握,怎么办呢?建议你可以找一些试卷(如38套、高考模拟试卷),把每卷中的这些典型题串连起来做。计算加看图、作图可能是今后的一个热点,如第26题。

  四、重视实验,善于归纳。如第19题,实验的装置、现象、过程、操作次数、温度等。这些令不少学生头疼,其实熟能生巧,多看多记多练,慢慢就能记住。

  魏友华老师分析,高考化学试题的特点是:小、巧、精、活,题量大,知识覆盖面广,考查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一轮复习已经对“双基”进行了系统化、网络化,要想通过二轮复习“高位提高”,还需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关注热点、突破难点、提升能力。化学高考有近20个考点,如阿佛加德罗常数、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离子共存、溶液中粒子浓度的关系、等效平衡与虚拟中间状态的思想、原电池与电解池原理的应用等,由于区分度高,合乎高考的选择性要求,所以重现率特别高。对于这些热点,要舍得花时间,挖掘内涵,以历年高考试题为例,进行剖析,将其变型、互换、转化、重组,提高发散思维能力。

  二、重视基础、紧扣纲本、消除盲点。化学知识除了主干知识以外,相对而言比较零碎、散乱,化学选择题的编排可以涵盖中学化学课本的各个角落,要想在高考中胜人一筹,除了要依据考纲抓住主干外,还必须熟悉教材。高考之前将教材“用心”通读2遍,消除盲点。

  三、错题过关、规范训练、避免失误。聪明的人不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错题变式训练、过关有利于锻炼思维能力;认真读题(了解题目告诉了什么)、仔细分析(理解题目要考什么)、严谨答题(注意化学式与名称的区别、离子方程式与化学方程式的差异、有机反应的条件及小分子等,避免无谓失分),良好的解题习惯是取得高分的重要法宝。

复习指导:江苏名师点评高考化学“一模”试卷

2006/03/16    12:00

  化学循纲扣本拓展提升

  [出场名师:南京一中高级教师魏友华]

  [出场名师:南京中华中学高级教师王庭新]

  循纲扣本,挖掘内涵,拓展外延,提升能力,是南京市“一模”试卷对2006年化学科《考试大纲》的较好诠释,也是对今后二轮复习的科学指引。 

  重基础能力关注生活

  魏友华老师分析,“一模”试题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侧重“双基”考查,体现过程控制。测试考生对中学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是化学科《考试大纲》的基本要求。一轮复习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已经初步掌握的零碎的化学知识进行了归类、整理和加工,使之规律化、网络化,在脑海中建立较为完整的中学化学体系,并以此来解决实际问题。

  “一模”试题难度适中,覆盖面很广,考查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常见元素的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等“双基”中的主干内容,加大了对实验部分的考查力度,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实验的气息,既体现了化学学科的特点,也有利于区分学生“动手做实验”与教师“口中讲实验”的效果差别。这样的考试既是对一轮复习情况的有效检测,也是对高三复习的过程控制的重要环节。

  二、知识守纲、守本,能力要求提升。对多年高考化学试题的分析、研究发现:化学命题的思路是守纲不守本。即知识守纲、守本、不超出课本的范围,而能力不守本,可以大大超越课本,试题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常考常新。这在“一模”试卷中也有良好体现,如第20题以课本中介绍过的、学生熟悉的、引以为自豪的“侯氏制碱法”为背景,综合考查自学能力(接受融合新信息)、观察能力(观察所给图表,加工记忆)、计算能力(溶解度的计算分析、质量分数的计算)和思维能力(融会贯通),需要具有较高的能力品质才能顺利完成全题,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三、关注社会、生活,体验学以致用。新《化学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学生已有经验和社会生活实际等认识化学与日常生活、生产和社会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科学素养。“一模”试卷中第1题关注了2005年6月5日第34个环境日的主题与化学的关系,让学生有一种亲近感,减缓了紧张心理。

  而第20、21、22、24题的选材分别与工业制碱技术、“合金维生素”、工业金属冶炼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等社会、生产和生活知识相关,第26题以实验室中模拟合成氨为背景,应用理论指导实践,让考生寻找合成氨反应的最佳原料配比,享受成功的乐趣。“一模”试卷已留下了新课标的影子。

  下阶段复习建议

  王庭新老师结合此次“一模”考试,希望考生注意几点:

  一、认真细致,夯实双基。试卷中基本题、基本分你丢了多少?例如选择题1~8题,这些题只要平时能够重视,即使做错能认真订正以后能多看两眼,应该说高考时这些分基本能拿到。但有一部分同学对此掉以轻心,往往会犯低级错误。

  二、态度严谨,解题规范。例如第16题、25题、26题等。这些计算题难度并不大,但是相当多的同学拿不到满分。原因很简单:计算时考虑不周,计算出错,不带单位等。这些毛病说到底缺乏认真的态度。如果对平时的作业、试卷抱着完成任务的想法,而不是把它当成高考的演练,遇到正规的考试你就难免付出代价。还有像第22题中的分子式、电子式、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第21题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第23、24题的结构简式、有机化学方程式等都需要在平时多加注意规范。

  三、热点题型,重点突破。例如第9、11、14、15、22题等。这类题几乎年年高考都有。老师们在课堂上总是不断地提醒,反复地练习。如果你现在还没有掌握,怎么办呢?建议你可以找一些试卷(如38套、高考模拟试卷),把每卷中的这些典型题串连起来做。计算加看图、作图可能是今后的一个热点,如第26题。

  四、重视实验,善于归纳。如第19题,实验的装置、现象、过程、操作次数、温度等。这些令不少学生头疼,其实熟能生巧,多看多记多练,慢慢就能记住。

  魏友华老师分析,高考化学试题的特点是:小、巧、精、活,题量大,知识覆盖面广,考查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一轮复习已经对“双基”进行了系统化、网络化,要想通过二轮复习“高位提高”,还需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关注热点、突破难点、提升能力。化学高考有近20个考点,如阿佛加德罗常数、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离子共存、溶液中粒子浓度的关系、等效平衡与虚拟中间状态的思想、原电池与电解池原理的应用等,由于区分度高,合乎高考的选择性要求,所以重现率特别高。对于这些热点,要舍得花时间,挖掘内涵,以历年高考试题为例,进行剖析,将其变型、互换、转化、重组,提高发散思维能力。

  二、重视基础、紧扣纲本、消除盲点。化学知识除了主干知识以外,相对而言比较零碎、散乱,化学选择题的编排可以涵盖中学化学课本的各个角落,要想在高考中胜人一筹,除了要依据考纲抓住主干外,还必须熟悉教材。高考之前将教材“用心”通读2遍,消除盲点。

  三、错题过关、规范训练、避免失误。聪明的人不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错题变式训练、过关有利于锻炼思维能力;认真读题(了解题目告诉了什么)、仔细分析(理解题目要考什么)、严谨答题(注意化学式与名称的区别、离子方程式与化学方程式的差异、有机反应的条件及小分子等,避免无谓失分),良好的解题习惯是取得高分的重要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