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4-05 12:00
福建连江一中 倪杰孔 倪豪孔
[时事链接]
胡锦涛总书记最近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提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 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 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 以愚昧无知为耻;
以辛勤劳动为荣 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 以损人利己为耻;
以诚实守信为荣 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 以违法乱纪为耻;
以艰苦奋斗为荣 以骄奢淫逸为耻。
胡锦涛同志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寓意深刻,是提升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指导方针;旗帜鲜明,是推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规范;言简意赅,是衡量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成效的根本准则;立意高远,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凝炼和弘扬。以“八荣八耻”为具体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概括精辟,内涵深邃,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树起了新的标杆。
[知识梳理]:
(一)有关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知识梳理:
1.经济常识
(1)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又是道德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充分发挥思想道德因素的调节作用。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助于提高公民的法制意识和道德素质,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不仅要求经济发展,而且要求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3)市场交易的原则。坚持“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市场交易原则,是遵循市场运行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市场交易健康有序进行有重要作用。
(4)劳动者的义务。职业道德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在职业活动中的体现,遵守职业道德是每个劳动者的基本义务。
(5)消费的内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消费者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坚持适度消费,科学消费,做到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协调发展,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
(6)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大力推进教育创新、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可以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可以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哲学常识
(1)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实践和理论的辩证关系,理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必要性和正确性。
(2)普遍联系的原理。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部分与整体的联系。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先进文化与“三个代表”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不可分割。
(3)要善于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首要的、根本的要求。
(4)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人生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弘扬先进文化,正是提高人的自身素质,做出正确价值判断和选择的一条重要途径。要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努力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5)树立崇高理想对社会和人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3.政治常识
(1)国家职能。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行使国家文化职能的表现,反映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
(2)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地位决定的。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3)文化不仅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
4.历史学科
(1)从封建文化走向文化的科学化和大众化。涉及到的知识点主要有:①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及其正统化的影响。②民主思想的萌生和发展: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对专制的批判;维新派的民主观;孙中山的民权思想;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等的“民主”口号;毛泽东的人民民主专政思想;邓小平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理论和实践。③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三次大的思想论战。④改革开放以来的四次思想解放。
(2)历史上不同时期有关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史实及重要言论。(3)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next](二)有关民族精神的知识梳理
1.经济常识
市场经济既是一种法制经济,也是一种道德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与其相适应的精神观念。民族精神的培育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是催生新时期民族精神的重要动力。
2.哲学常识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时代发展的潮流推动了民族精神的培育,时代发展潮流是培养民族精神的坐标,也是拓展民族精神的动力。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非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推动着中华民族的发展。
(3)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生活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土壤。民族精神,不管其表现形式如何,不论其具体内容怎样,归根到底都是在人们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都是为实践活动服务的。
(4)发展的观点。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民族精神的内涵需要随时代不断丰富、发展。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文明吸纳了许多外来文明、外来民族的东西,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主,同时又不保守、不拒绝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不断创新,进一步强大和壮实自己民族的文化。
(5)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精神状态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表现,对人们活动有着巨大的影响。民族精神具有强大的社会凝聚力和社会整合功能,是国家发展和稳定的精神基础。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弘扬和培育我们这个民族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才能准确把握现阶段所遇到的问题、情况,从而正确地指导我们的行动。
(6)弘扬集体主义价值观。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爱国”、“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等都是把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置于首位。在我们民族发展史上不乏为国家和民族利益而献出宝贵生命的英雄人物。
3.政治常识
(1)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在这一社会存在的条件下,要求我们在弘扬民族精神的同时,更要培育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求强求富的民族精神,在维护世界和平的同时,加快国家的发展,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当前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经济全球化趋势愈加明显。这些时代发展的新特点,要求民族精神的内涵需要不断丰富和拓展,同时也要看到,时代发展的要求深化了民族精神的内容。
(3)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综合国力是包括政治力、经济力、科技力等在内的合力。中华民族精神,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品格和力量,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机和活力,是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4.历史学科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备考角度]
1.从政治角度看,高考多以社会现实问题为载体来考查发展民族精神与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如加强科普宣传,反对封建迷信和邪教;发扬女排精神,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全民族素质等。
2.从历史角度看,要掌握文化的繁荣与经济发展、政治文明、社会进步的关系。
2006/04/05 12:00
福建连江一中 倪杰孔 倪豪孔
[时事链接]
胡锦涛总书记最近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提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 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 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 以愚昧无知为耻;
以辛勤劳动为荣 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 以损人利己为耻;
以诚实守信为荣 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 以违法乱纪为耻;
以艰苦奋斗为荣 以骄奢淫逸为耻。
胡锦涛同志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寓意深刻,是提升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指导方针;旗帜鲜明,是推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规范;言简意赅,是衡量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成效的根本准则;立意高远,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凝炼和弘扬。以“八荣八耻”为具体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概括精辟,内涵深邃,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树起了新的标杆。
[知识梳理]:
(一)有关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知识梳理:
1.经济常识
(1)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又是道德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充分发挥思想道德因素的调节作用。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助于提高公民的法制意识和道德素质,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不仅要求经济发展,而且要求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3)市场交易的原则。坚持“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市场交易原则,是遵循市场运行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市场交易健康有序进行有重要作用。
(4)劳动者的义务。职业道德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在职业活动中的体现,遵守职业道德是每个劳动者的基本义务。
(5)消费的内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消费者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坚持适度消费,科学消费,做到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协调发展,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
(6)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大力推进教育创新、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可以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可以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哲学常识
(1)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实践和理论的辩证关系,理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必要性和正确性。
(2)普遍联系的原理。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部分与整体的联系。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先进文化与“三个代表”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不可分割。
(3)要善于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首要的、根本的要求。
(4)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人生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弘扬先进文化,正是提高人的自身素质,做出正确价值判断和选择的一条重要途径。要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努力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5)树立崇高理想对社会和人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3.政治常识
(1)国家职能。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行使国家文化职能的表现,反映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
(2)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地位决定的。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3)文化不仅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
4.历史学科
(1)从封建文化走向文化的科学化和大众化。涉及到的知识点主要有:①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及其正统化的影响。②民主思想的萌生和发展: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对专制的批判;维新派的民主观;孙中山的民权思想;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等的“民主”口号;毛泽东的人民民主专政思想;邓小平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理论和实践。③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三次大的思想论战。④改革开放以来的四次思想解放。
(2)历史上不同时期有关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史实及重要言论。(3)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next](二)有关民族精神的知识梳理
1.经济常识
市场经济既是一种法制经济,也是一种道德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与其相适应的精神观念。民族精神的培育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是催生新时期民族精神的重要动力。
2.哲学常识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时代发展的潮流推动了民族精神的培育,时代发展潮流是培养民族精神的坐标,也是拓展民族精神的动力。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非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推动着中华民族的发展。
(3)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生活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土壤。民族精神,不管其表现形式如何,不论其具体内容怎样,归根到底都是在人们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都是为实践活动服务的。
(4)发展的观点。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民族精神的内涵需要随时代不断丰富、发展。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文明吸纳了许多外来文明、外来民族的东西,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主,同时又不保守、不拒绝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不断创新,进一步强大和壮实自己民族的文化。
(5)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精神状态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表现,对人们活动有着巨大的影响。民族精神具有强大的社会凝聚力和社会整合功能,是国家发展和稳定的精神基础。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弘扬和培育我们这个民族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才能准确把握现阶段所遇到的问题、情况,从而正确地指导我们的行动。
(6)弘扬集体主义价值观。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爱国”、“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等都是把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置于首位。在我们民族发展史上不乏为国家和民族利益而献出宝贵生命的英雄人物。
3.政治常识
(1)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在这一社会存在的条件下,要求我们在弘扬民族精神的同时,更要培育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求强求富的民族精神,在维护世界和平的同时,加快国家的发展,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当前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经济全球化趋势愈加明显。这些时代发展的新特点,要求民族精神的内涵需要不断丰富和拓展,同时也要看到,时代发展的要求深化了民族精神的内容。
(3)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综合国力是包括政治力、经济力、科技力等在内的合力。中华民族精神,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品格和力量,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机和活力,是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4.历史学科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备考角度]
1.从政治角度看,高考多以社会现实问题为载体来考查发展民族精神与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如加强科普宣传,反对封建迷信和邪教;发扬女排精神,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全民族素质等。
2.从历史角度看,要掌握文化的繁荣与经济发展、政治文明、社会进步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