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们对小升初政策的建议,首当其冲就是希望实现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的均衡化
北京市叫停与升学挂钩的奥数竞赛培训之后,一些家长却陷入了忧虑。奥数热的背后是小升初择校热,而在择校寻租严重的北京,奥数成了一种博弈的工具——面对高额赞助费、共建生、条子生、推优等名目繁多的小升初路径,刚刚摆脱奥数噩梦的家长们,突然发现自己面临的困境是:禁止奥数不能“拼孩子”了,是不是只能“拼爹”了?如何跳出不“拼孩子”就“拼爹”的不二法门?
从1998~2011年,北京市教委数次发布禁令,却未能真正实现奥数成绩与小升初脱钩,这一次,会重复以前的故事吗?
“奥数取消了,名校还在点招,普通人家的孩子怎么办?‘占坑班’不进?名校靠什么点招呢?”非京籍六年级学生家长刘力帆,从孩子上一年级时就报了奥数班,对即将到来的2013年小升初非常焦虑。
从1998年至今,一代代小升初孩子的家长们,都怀揣着这样的焦虑。
“应该说1998年之后,这个问题才成为问题。”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起的小升初政策建议研讨会上,北京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副主任李壑这样界定小升初问题的历史节点。
1998年,北京首次针对小升初政策,发布“禁止择校令”。北京市教委《关于1998年初中入学几项具体工作规定的通知》作出“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不得招收择校生”的规定。
追根溯源,根据1986年《义务教育法》第九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合理设置小学、初级中等学校,使儿童、少年就近入学”的规定,1993年北京市政府转发《北京市教育局关于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的暂行规定》,提出“取消区、县统一组织的小学毕业考试”,“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应在规定的区域内就近入学”。
延续至1998年,取消考试就近入学的方式日渐多样化。电脑派位大范围引入小升初,与此同时,民办学校以及民办公助学校开始挑战免试就近入学的原则,出现了公办初中招收“择校生”、高额收取“择校费”、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合作招生等现象,大规模的择校竞争由此拉开帷幕,演变成今天的小升初困局。
“建议取消重点校的称号、重点班和实验班的区别,否则,为了孩子进好班,家长就会去争取和拼。”在研讨会上,非京籍六年级学生家长张华汇总了家长们对小升初政策的建议,首当其冲就是希望实现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的均衡化。
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小升初项目负责人袁芳艳提供的2012年小升初调研报告中,本刊记者看到以下分类:共建生——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与名校通过“合作共建”,满足本部门职工子女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每年比例在10%以上;特长生——分科技、文艺、体育三类,北京市各区的规定五花八门,有的区县条件多达百种,2011年东城、西城、海淀三区特长生约占11%;学区房——“就近入学”中学的划片由所在小学决定,意味着家长须在重点小学片内买一套房;择校费——某校小升初择校费金额50万~80万元,家长为副总裁级别的共建生赞助费20万元起;占坑班——不少所谓“金坑”的招生,春节前就已经结束了,而点招在以往最看重的就是奥数成绩;推优——2012年东城区的推优比例为20%,西城区为30%,海淀区为13%,三个区平均为21%。非重点校和重点校相差特别悬殊,比如,示范学校有110个推优名额,普通学校只有2个名额。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对2013年小升初入学政策提出建议:第一,以公开讨论、召开听证会的方式为决策服务,制定“小升初”新政策,将承诺落实为实际行动,并由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对城区义务教育升学满意度进行调研,发布年度监测报告;第二,继续严肃治理奥数,禁止各类学科竞赛与小升初入学机会挂钩;第三,扩大公办名校划片就近入学的比例,根据“教八条”(即《关于治理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的八条措施》)跨区招生比例不得高于10%的要求,公办学校就近入学的比例整体应当达到90%。建议2013年名校就近入学的比例不低于50%,2015年达到90%。同时,禁止公办学校收取任何形式的择校费;用三年时间逐年减少直至取消共建生;细化教育信息公开的办法,明确小升初过程中信息公示的内容、方式、责任机构与责任人等。
针对眼下小升初入学政策亟待解决的问题,杨东平建议,一是落实示范性高中“指标下放”的政策,将示范性高中的部分招生指标下放到各个普通初中,这是缓解对初中名校竞争的关键措施。建议北京市“指标下放”的比例2013年达到30%,2015年达到50%;二是改革推优、特长生招生政策。北京市已明确规定“义务教育学校一律不得以特长生的名义招收学生”,建议从2013年起特长生不再加分,逐年减少推优的比例,最终控制在5%以内。定向招收确有文体特长和潜质的学生。
“理想的状态是,2020年的小升初没有任何选拔过程,孩子们就近入学。”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袁振国在公开场合指出,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解决择校问题的若干举措,包括缩小校际差距、加快薄弱学校改造、提高师资水平、实行县(区)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等,期望通过推进教育均衡从根本上解决择校问题。
本栏目标明转载文章的出处,并保留转载文章在原刊载媒体上的署名形式和版权声明(如有),但本栏目对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属和权利瑕疵情况不承担核实责任。如发现侵犯版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