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完善教育体系 关爱残疾人 - 教育新闻

2012-05-23 来源:人民日报 我要评论(0)


  我国有8500多万残疾人,涉及2.6亿家庭人口。关爱残疾人,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2008年4月2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修订后的残疾人保障法。这是1990年以来该法的一次重大修改,其中关于残疾人权益保护的内容有了制度性突破。

  这部法律贯彻实施的情况如何?残疾人在基本生活、劳动就业、医疗康复、教育等各方面的保障情况如何?近日,记者随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走进天津进行了专题采访。

  加强生活保障,让残疾人后顾无忧

  62岁的秦成海是天津市北辰区果园新村街居民,爱人、儿子和他一样,均为肢体一级残疾,没有劳动能力,一家三口生活十分窘迫。残疾人保障法的实施给他们一家带来了变化。

  “从2009年开始,我们实施了残疾人安居工程,改善了他们的生活环境。”天津市北辰区区委副书记、区长高学忠介绍,政府将残疾人纳入覆盖城乡的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并予以重点扶助。

  “现在,区残联每月拨付500元作为家政补贴,街道还主动协调有关部门为我儿子上了养老及医疗保险,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秦成海由衷地说,“我们一家三口虽然残疾,但感到生活很幸福。”

  “天津市有各类残疾人57万,涉及160万家庭人口。”天津市副市长张俊芳介绍,近年来,通过落实20项民心工程帮扶残疾人项目、市政府为残疾人办实事等形式,天津市受助残疾人达百万人次。

  残疾人的生活涉及方方面面,把好事办好,工作做细,天津市不断创新助残形式。

  天津市和平区劝业场街居民赵永仪双下肢残疾,妻子也因患病生活难以自理。去年,和平区政府和残联实施“居家养残”服务,由政府和残联为残疾人的家政服务埋单。

  根据赵永仪家的情况,他们每月可以领到合计240元的服务券,用于请相关的家政公司做家务,或者用这240元订一个月的午餐。“玻璃亮了,屋子就亮了,我们心里也变得敞亮了,觉得生活有了奔头!”赵永仪说。

  为了方便残疾人出行,天津市还实施了残疾人宜居工程,把无障碍设施建设延伸到残疾人家中。

  在赵永仪家,政府出资2万多元改造了厨房和卫生间,让各种生活设施更方便他们使用,还粉刷了墙壁,漆了门窗,使居住环境大大改观。在天津,共有4.5万余户残疾人家庭和2900余个社区进行了无障碍改造,大大改善了残疾人生活质量和出行条件。

  此外,在基本医疗和基本养老保障方面,天津市政府实施了对残疾人参保费用补贴政策。全市持证残疾人21万余人,13万余人参加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5.6万余人参加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残疾人医疗、养老得到基本保障。

  “57万残疾人中只有21万人申领残疾证,原因在于很多人不愿意将自己归类为残疾人。”张俊芳认为,社会还需要进一步关爱残疾人,消除残疾人的心理阴影。

  不但要扶起来,还要助其自力更生

  残疾人保障法明确规定,“国家保障残疾人享有康复服务的权利”。为残疾人康复创造条件,建立和完善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责任。

  4年前,一场车祸导致当时29岁的天津市北辰区居民杨志莹完全性脊髓损伤和颅脑损伤,造成截瘫。经人介绍,她来到北辰中医医院康复中心接受治疗。然而,医疗费用成为摆在她面前的一道难题。

  北辰区的一项残疾人康复政策解决了杨志莹的难题。根据规定,在该区拥有低保及残疾证的患者可以免费进行康复治疗。

  经过三年多的康复训练,杨志莹的身体机能得到了全面改善,心理状态也不断好转。现在,她不但生活能自理,还可以做一些家务,并利用自己的康复经验在网上帮助其他患者。

  在北辰区,除了中医医院康复中心、北辰医院残疾人劳动康复站之外,各镇街卫生院和21个社区都建立了残疾人康复站。

  “天津市建立了各级康复机构比较健全的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十一五’以来,得到康复服务的残疾人达59.8万人次,10万余名残疾人得到了不同程度康复。”张俊芳说。

  “和国外残疾人康复机构相比,我们起步虽然晚,但发展速度很快。”参与此次执法检查的全国人大代表、南开大学医学院教授朱天慧说,“重要的是变‘输血’为‘造血’,不但要扶他们站起来,还要帮助他们迈开步子,在扶持残疾人创业、就业上下功夫。”

  对41岁的肢体残疾人、天津市静海县梁头镇辛庄子村村民冯寿云来说,镇里的扶贫助残基地不仅解决了她的就业问题,还给她的生活带来了阳光。

  “以前,因为身体残疾,家里的重体力活干不了,整天围着锅台转。加上生活又困难,每天一家人脸上都难见笑容。”冯寿云说。

  去年,镇里建起了扶贫助残基地。冯寿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参与了农业发展合作社,并入社参加蘑菇种植等轻体力劳动。每月除了1200元的“保底收入”外,每年还能参加合作社利润分红,去年她的年收入达2万元。

  “现在每天早上出门,村里人见面问我干啥去,我都十分自豪地说,上班去!”冯寿云说,“家里生活宽裕了,心情也敞亮了,全家人脸上都有了笑容。”

  “2011年,我们按照一定的运作模式,由政府出资组建残疾人专业合作社,发展种植养殖基地。农村残疾人以土地入股,有保底收入,具备劳动能力的在基地就业,从根本上保障了残疾人的稳定收入。”静海县县长冀国强介绍。

  目前,静海县已建立8个残疾人专业合作社,385名残疾人以土地入股形式加入合作社,53名残疾人在基地就业。

  完善教育体系,为残疾孩子创造美好明天

  5月8日下午,天津市聋人学校的一间教室里,教师冯颖正在耐心辅导几个聋人孩子发音。“小猫怎么叫?”“喵喵!”一个孩子的回答赢得了老师的表扬。

  这所特殊教育学校有312名4至19岁的聋人学生,在职教职工187人,师生比远高于一般学校。“聋人儿童比正常儿童更加单纯可爱,也需要我们付出更多耐心和爱心。”1996年大学毕业后,冯颖一直从事这项富有爱心的工作。

  残疾人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天津市采取“招生、随班就读、送教上门”三轮驱动,促进特殊教育发展。“招生”是招收适宜的残疾儿童到特教中心就学;“随班就读”是安排残疾程度较轻的孩子就近入读普通学校;“送教上门”则针对残疾程度较重的儿童。

  “全市目前有近5000名残疾人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接受多种形式的教育。”天津市教委主任靳润成介绍,其中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在校生各有2000余人,学前教育残疾儿童有263人,高校在校残疾学生近400人,采取送教上门等形式的有274人。

  “针对新生儿童,我们采取三道防线控制出生缺陷。”张俊芳介绍,“一是新婚夫妇孕前检查,参检率达97%以上;二是孕中发现和阻断;三是针对无法在孕前和孕中发现的新生儿缺陷,进行抢救性康复。”

  目前,天津市以每年182名的进度,对听力、智力、孤独症等六类残疾儿童康复医疗和训练给予救助,实施妇女儿童健康行动,加强了残疾预防和早期康复。

  “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因为折断翅膀才坠落,我们就是帮他们修补翅膀的人。”天津市聋人学校教师曹连凤说。为让每个残疾孩子都尽可能拥有美好明天,政府和有关部门在财政投入和制度建设上下足功夫。

  天津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大二学生蒲鑫先天残疾,父母双双下岗。他刚考上大学时,高额的学费成为拦在家庭面前的一道难关。

  正当蒲鑫发愁时,政府和残联为他送来了奖学金和特困残疾学生助学金,资助他完成学业。不但如此,2010年夏天,在相关部门的协调下,蒲鑫还免费做了康复手术。“现在我可以平稳走路了,还能和同学一起打球。”蒲鑫的专业是景观设计,他对未来充满信心。

  目前,天津已有特殊教育学校20所,招收残疾学生的高等院校(专业)3所,形成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相衔接,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相贯通的残疾人教育体系。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提升残疾人就业服务水平,完善残疾人组织建设,加大政府公共财政投入,实现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的目标。”张俊芳表示。

 

  本栏目标明转载文章的出处,并保留转载文章在原刊载媒体上的署名形式和版权声明(如有),但本栏目对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属和权利瑕疵情况不承担核实责任。如发现侵犯版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删除。


顶一下

踩一下
 
回首页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评论内容

    热点推荐

    新闻排行

    顶一下


    • 顶一下

      声 明

      敬告广大消费者:诺亚舟在淘宝网设有官方旗舰店及授权经销店,敬告消费者于……

      查看评论新闻中心


    • 顶一下

      基于云计算的诺亚舟云学习系统设计及应用

      基于目前教育信息化及人类学习模式发展的需求,诺亚舟提出“云学习”系统,……

      查看评论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