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对中国高考的启示 - 教育新闻
2012-06-13 来源:光明日报 我要评论(0)
SAT对中国高考的启示:从应试力到思想力
就国家发展战略而言,教育及其考试本质上是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培植源源不断的关键性软实力,而软实力的核心即创新性思想力则是一种可以持续增值、无法估量的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本。凭借创新性思想力可以构筑国际人才竞争的战略制高点,中国教育及其高考(微博)目标应当从复述性和技术性的“应试力”发展为超越性和独创性的“思想力”。
对全球青年学生具有广泛吸引力的美国大学招生考试SAT(全称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中文名称为“学术能力评估测试”),自诞生后80余年来逐渐完善、声誉日隆。2005年以来,一轮SAT的学习热潮在中国大陆不断升温。学术英语机构杜克国际教育发布了《2011中国SAT年度报告》,本文采撷这份报告的相关数据来反思和诊断中国应试教育,以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理念来改善我国教育及其考试的品质。
SAT的“学术教育”理念:
思维领先、技巧次之、表达至上、杜绝复制
由SAT所预设的考试目标和科目而体现出来的“学术教育”理念,是超越考试结构和题型的核心价值所在。它不同于普通淘汰式选拔考试,而是依据美国大学的学术理念与要求来评价并推荐,旨在考量学生进入大学学习时所应具备的关键素养,如运用所掌握知识来发现、分析和化解问题的学术能力,具体包括批判性阅读(Critical Reading)、数学(Mathematics)和写作(Writing)三种科目的创新能力。SAT从大学教育的人文主义关怀出发,重视培育目光高远、思维深刻、崇尚批判精神和独立表达的现代公民。所有科目均高扬思维领先、技巧次之、表达至上、杜绝复制的核心精神。其本质就是:以自由思维为导向、以学术创新为精髓、以独立人格为根基。学术真义全在于“学问”两字:学会主动质疑、学会独立评判、学会逻辑推断。因此,SAT与人类高水平的学术创新文化和谐对接。
对中国学生SAT成绩的基本评估:
长于记忆和技能,短于创新思想力
杜克教育报告共采集了2011年1月至2011年10月间形成的有效样本2492份,其区域分布广泛,其生源来自基数庞大、好中选优的一流学生。杜克教育报告显示,此次参与统计的学生平均分为1213分,比美国2010年SAT平均分1509分低296分。按照美国大学1800分的录取标准(经验值),此次参与统计的学生中仅有6.83%符合要求;而按照美国优质大学2000分以上的录取标准(经验值),参与统计者中只有2.09%的上线率。样本学校无论分布在文化中心城市,还是散落在偏远的西部地区,都是高度集中了当地优质教育资源的名校:正因名校学生的问题才在中国大陆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因此,杜克教育报告虽仅仅是对目前中国学生学术英语作一个“客观、静态的描述”,而我们不能不看到其后潜伏的隐忧,因为唯有这种清醒的自觉才能彰显对中国未来教育的信心。
数学,作为中国学生争金夺冠、最为鲜亮的领域,其表现并没有预期中那样优秀。平均547分,仅高出美国平均分(517分)30分。虽然中国学生的运算技能在相应类型题目上表现出色,但他们在五类题目上:坐标几何题、数据理解题、排列组合题、数列和级数以及集合类题目表现相对较差(正确率低于60%)。这五类题型更多要求学生具备准确地阅读理解题意、强大周密的逻辑分析能力。因此,SAT数学领域从另一侧面也在挑战中国学生的阅读理解力,迫切要求从数字计算能力提升到阅读理解和推演的逻辑思维能力。
关于批判性阅读,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学生最大的缺陷是在“比较和评价论点”(comparing and evaluating)题型中,正确率仅为23.30%。这类题目要求学生剥离表象、探求文章的“前提假设”、并且对比和判断不同作者的观点。这种从联系中作出独立评论的题型因显著的思维挑战性而成为中国学生“最大的软肋”,从中暴露出来的深层次问题正是“批判性思维的瓶颈”。
作文考试的结果,就整体而言,缺乏新意和逻辑思辨力。杜克教育学术总监在阅读2000篇以上Essay的基础上,有这样的表述:由于大量套用预制的“写作模板”和“万能例子”、“名人名言”等等,导致作文惊人相似。Essay一般长度要求在400字左右,而中国学生的平均字数仅为120-180字。Essay注重逻辑思辨力,故篇幅短小反映出中国学生语言和思维双重意义上的贫乏,尤其是思想力的短缺;就论点和论据而言,中国学生最典型的问题是难于把握写作提示(prompt)的观点,不能用明确有力的论点支撑全文,甚至出现普遍的“跑题”现象。作为学术性文体,Essay有别于偏重“客观再现”的记叙文、说明文、写景文,而更注重心灵深处思维能量的充分释放;Essay甚至也不同于应试型的论说文,更强调独立见解、缜密论证和逻辑论证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创新思辨力。Essay成绩的欠佳,使中国学生思想力和表达力的危机浮出水面。
中国学生在SAT三领域中的表现,暴露出应试教育遗留的一个共性问题:长于记忆、认知和技巧运作而短于深度思考、个性探索和活力表达。中国教育亟须拯救被题海所淹的思想力和表达力!
SAT的启示:
中国教育亟须培植创新性思想力
SAT所倡导的“学术教育”理念实质是引领学生养成面向未来、化解挑战时的特殊精神品质和能力,这是置身全球化时代的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SAT之所以构建由批判性阅读而不是接受性阅读、学术性评论而不是再现性“作文”、数理逻辑演绎而不是单纯的数字运算这三部分组合的学术测评基本框架,其深层次的奥秘就在其中。
各国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的价值导向,对本国博弈全球所必备的软实力之培育将产生无可比拟的深远影响。虽然我们也不难发现SAT的某些局限性,诸如写作考试的重点变成了语法和词汇选择、致使对Essay篇幅和容量要求尚显不足;尤其基于情商的特长被忽视、引发波塞基金(Posse Foundation)正设法通过面试来选拔奖学金得主以弥补对学生领导力和沟通力测试的缺失等等。但是,基于上述战略性展望,SAT对中国教育及其考试评价的积极启示当更重要。
1.教育评价观,转向后喻文化的“未来时”
原始社会和农业社会早期流行的前喻文化,效法过去、模仿前人;工业文明以来勃兴的后喻文化,则面向未来、迎接创新。这两种文化的转型是人类文明的一大飞跃,其实质就是发展取向的价值升华。植根后喻文化的教育评价观,是对教育最高价值的深刻洞见和学术文化的超越性前瞻,正如SAT聚焦于测评青春生命的思维品质和创意才力。
长期以来,人的机械记忆力、同质化思想力和公共表达力受到超值推崇,这三者就逐渐形成了学校所追捧、天下考生所传承的复制性“应试力”,却偏废了人力资源中的黄金要素即化解未来挑战的创新思想力。因此,亟须撬转教育评价观的价值向度:由适应“过去时”转到挑战充满风险的“未来时”,从而赋予教育和高考深厚的创新性思想底蕴。
2.人才标准观,转向“主体创新型”
长期以来,教育学语境中“全面发展”的人才标准往往异化为“平均发展”甚至“庸常发展”:思想棱角“磨”得圆滑了、思维活力逐渐弱化了、灵感与创意不由自主地黯淡了。所谓“发展”的应然内涵被浅化、窄化、庸俗化,最后沦为技能或知识的简单数量“堆积”。
SAT的启示是:既不苛求学科知识体系的“全面”,也不奉既成结论为圭臬,但求思想的锐意出新、推断的突破常规、表达的不拘一格。这是作为“个人主体”的发展与创新之真义所在。面对世界第一的深广人力资源,中国教育及其考试应该并可能达到的境界是:不仅要使每位学生趋近传统意义上专业领域的“成才”,更应获得和谐完整内涵的“成人”,不仅要使之完成生物学意义上的“成人”,更要达成凸显个人特殊本质规定的“成己”!
3.考试命题观,转向培植深刻缜密的思想力
长期以来中国考(微博)试基于“知识本位”观念而过度注重标准、客观、一元化题型,应试潜规则导致“被思考”、“被体验”、“被表达”诸现象普遍泛滥。这里,实质上深度涉及考试答案的标准问题(人文社会科学尤其突出)。所谓学科知识难道仅仅是“客观”事物的复现吗?科学的本质难道仅仅是符合诉诸感官的所谓“真实”吗?关于真理的标准答案难道只有“唯一”吗?
提出这些问题,其实是为了回到教育的原点去思考并“去蔽”,其实是质疑由教育哲学思维定势的惯性而长期积淀下来并为教育界所信守的关于考试的“既成共识”。正是这些未必经得起推敲的“既成共识”严重桎梏了命题和判卷必要的多元、开放与创新,规囿了各级考试的结构和题型并使应试学子深度陷入“思维谷底”而周期性机械打转。
SAT的题型特征在于尊重基本规范而更引领卓越发展。无论是隶属“自然科学”范畴的数学,或者是归属“人文社会科学”的批判性阅读和Essay学术写作,SAT无不高度尊崇“能力本位”:逻辑推断、独立思考、自由评论、缜密表达,这些卓越能力最终无不指向至为宝贵的创新性思想力。由是观之,我们不能不推出如是结论:中国高考命题的战略取向当是深度培植国家最重要的精神财富即缜密、深刻和创新的思想力。唤醒思想的自觉意识、养成思想的自主习惯、砥砺思想的卓越品质、炼就思想的创新能力。
下面是两则SAT的Essay的译文。Essay的题型结构包括“提示”(Prompt)和“任务”(Assignment)两部分。“提示”所提供的无论是现象、事实或思想观点,均是开放式材料,即内蕴着某些不确定性;“任务”部分,鼓励表达自己观点,或推理或事例皆出于支撑观点之需要。
提示1:
我们曾经犯过的错误应该会使我们变得更加智慧、更加坚强、能够让我们更好地应对未来。这种途径启示我们应该持续关注我们的错误,我们应该记住它们,无论这些错误曾经带给我们多么巨大的伤痛,置于我们多么窘迫的境地。然而,因为一些过往的错误而使自己顾虑重重将会一无所获,我们应该尽快地将它们遗忘。
任务:
尽可能快地忘记曾犯的错误是最佳策略吗?计划和撰写一篇能够表达你自己观点的文章。用推理和来自你阅读、学习、经历或观察的实例来支撑你的态度及观点。
提示2:
现代社会的人们将从日益丰富的有效选择中获益,这个观点得到了专家们的认可。举个例子,如果消费者可以选择几百种早餐麦片或者各种款式的手机,他们应该可以找到最适合他们的一种商品。但是,有了这么多的选择,人们永远也不能确定他们是否做出了最正确的选择。他们为每一个选择而苦恼。
任务:
多重选择给人们带来的益处多于少量选择吗?
本栏目标明转载文章的出处,并保留转载文章在原刊载媒体上的署名形式和版权声明(如有),但本栏目对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属和权利瑕疵情况不承担核实责任。如发现侵犯版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删除。
顶一下
踩一下
回首页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匿名用户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