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冷门"专业为何被学生热情拥抱 - 教育新闻

2012-07-26 来源:文汇报 我要评论(0)


上大教改一年后 "冷门"专业为何被学生热情拥抱

  过完暑假,升入大二的钱皓旻就要到上大历史系就读了。眼下,又是一个高考录取时节。钱皓旻是去年此时被录取到上海大学的,碰巧,他赶上了上大的教改年——学校首次按人文社科、理工、经济管理三大类招生;打破学科壁垒,开展通识教育,重构课程体系;新生由社区学院统一管理,实行导师制……

  钱皓旻所在的2011级4481名新生入校时都没有专业身份,经过一年基础和通识课程培养之后,再选专业。今年6月新生专业分流时,和钱皓旻一样,很多学生都放弃了曾经的“心头好”或有“钱途”的专业,有的甚至勇敢地拥抱“冷门”专业。

  先读大学再选专业,上大教改不仅让学生们的选择更趋理性,很多学院也在充分竞争中,重燃办学动力。

  专业对口率大大提高,“冷门”专业不见了

  今年6月,钱皓旻拿到了上海大学下发的专业分流志愿表。这一次,他可以填10个专业志愿,比高考时填6个专业志愿,还多出4个。具体专业录取时,学校推行平行志愿,遵照“分数优先”的原则,将学生的分流综合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排序,逐个按志愿次序分流到各专业。

  此前的4月,上大就陆续向大一学生发布专业分流的相关政策办法,并充分调研各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就业去向、薪资、专业对口率等信息。校方给出的成绩排名办法是——“45%高考成绩+45%一年级成绩+10%综合评价”,每个学生由此获得一个分数,并可以查询在自己所在大类中的排名。同时,校方也对外公布了各学院的招生计划。

  钱皓旻所在的人文大类,涵盖了6个学院的14个专业,共有800多学生。小钱思考再三,在第一志愿填了历史系。高考失利让他错过了被列为第一志愿学校的华东政法大学,但进入上大也算“因祸得福”。“从高中开始,我一直喜欢历史。我成绩排名不是很靠前,不想去抢热门专业了,还是读自己喜欢的吧。”

  最让钱皓旻赞叹的,则是他的好朋友李昌昊的选择——第一志愿填报哲学。李昌昊一年级学习成绩不错,可综观大学里的课程,他最喜欢的是社科学院老师上的那些充满思辨色彩的课。“身边不少同学都报了影视学院。可我觉得这个专业对计算机水平要求高,我的计算机水平很一般,更重要的是,我不喜欢影视。”李昌昊说。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哲学专业今年招生计划仅10人,结果其中9名学生都是第一志愿填报。而以往在高考填报志愿时,这个专业接纳的绝大多数,都是被调剂的考生。同属人文学科,历史学的招生“命运”也出现了类似的转折,20人招生计划全部满额。

  “第一志愿的满足率为59.3%,第二志愿满足率15.9%,第三志愿满足率10.5%,加起来一共85.7%。仅有极少数人到了第十志愿。”谈及这次大一学生专业分流的最终录取情况,上海大学副校长叶志明说,结果“比意想中的还要好”。他手头有一个对比数据,证明了这一点:往年,通过统一高考,上海大学一志愿的满足率通常在四成左右。

  叶志明还透露,在这次专业分流中,学校所有的专业都有一志愿学生填报,不像高考时大家都一窝蜂报经管类专业。这说明,如果学生对大学有充分了解,从兴趣出发选专业,那么大学的专业学科之间,就不再有所谓的“冷门”或“热门”。

  “很多高三学生填报志愿,往往都是家长一手操办。而读一年大学后再填报志愿,大部分学生的选择基本上遵循了自己的意愿。”叶志明说。

  没了“调剂生”充数,部分专业可能被淘汰

  去年起,上海大学大力推出招生改革,还有更深层的目的——对于一些“不给力”的专业,不会再听之任之。

  其实,由于高考志愿填报表上一直有“服从调剂”选项的存在,有些专业本来该淘汰的,每年总因能招到被调剂学生,度过了生源危机。服从调剂,反倒“救活”了这部分专业。

  上大实行大类招生,是希望借助竞争机制来激活各个学院、专业的办学状态。那些没有学生选择的专业、就业市场不景气的专业甚至不适合市场或社会发展的专业,可能面临淘汰。

  这一次的专业分流结果,就像一张试纸——有些专业的招录情况,连叶志明也没有想到。

  在学校提供的60个专业中,最火爆的是社会学专业、会展艺术与技术专业和经济学专业。“像社会学这种专业,如果是高考填报志愿,肯定没那么多人选。但在上大,社会学师资力量特别雄厚,学生读大一时知道了这一点,自然报名的就多了。”

  曾经的冶金专业,一直被坊间误传为“炼钢”的,遭到考生冷落。但此次,却有不少高分考生报考。冶金工程专业计划今年招生70人,其中63个学生是第一志愿填报。但最后,这63个学生中,只有54%被满足了志愿,因为按照平行志愿录取原则,一些在二、三志愿填报冶金工程专业的考生因为分数高而被录取了。

  材料学专业计划数,今年放大不少。根据学校测算,这一专业的师资可以承载400名学生,所以学校给了300人的计划数,但最后分流到200名学生。此前,该专业每年的招生计划是100人。

  最终的专业分流结果显示,全校共有17个专业没招满学生。但这一次,学校可没像高考时那样,用调剂学生去“凑满”招生计划数。

  法学专业近年就业不乐观,学校今年缩减了招生计划,但仍没招满;社会工作专业的录取率仅43%,也没招满。

  “我们在思考,这类专业是否适合本科生培养呢?一个本科生,毕业时才20多岁,适合做社会工作吗?”

  档案专业本来是上大的优势专业,这次计划招75人,最后只招到16个。学校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在这一次分流中,档案学被归到管理类。在经管类专业里,它就没有什么优势了。

  新生研讨课,迫使教授走上本科讲台

  按大类招生,对大学的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上大的一份调查表明,最受大一新生欢迎的课程类型是新生研讨课。

  上大一年级新开设的由教授领衔的181门新生研讨课,314门通识课,构建了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在新生研讨课上,教授们可以“放开讲”,讲正在思考的问题、最熟悉的领域,让新生与教授们零距离接触,感受名师的魅力。

  近4500个大一新生,每个学生至少选一门研讨课,每节课限制为30人。如果满足所有的学生,那么至少要开150门课。为了保证教学质量,上大目前每学期开设50门课,分三个学期完成,保证每个新生都能选上优质的研讨课。

  《话语与社会生活》是钱皓旻印象最深的一门新生研讨课。“乍看以为是讲在社会生活中如何更好地发言,上了才发现,是另一番更广阔的视野。”他告诉记者,外语学院的唐青叶老师用双语教学,通过外国名人演讲让学生了解,在对外交流中拥有话语权是多么重要。他印象最深的是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一所中学的演讲,奥巴马用朴实的语言,像一个父亲一样去勉励学生。奥巴马还说,仅仅学习书本知识是不够的,因为沿袭前人,被前人限制,永远都不能突破,必须有新的想法,培养自己的创造能力。

  生命学院许政暟教授开设的《回归享受学习快乐》有300人报名,最后选了30个学生。许教授在课程介绍中写道:“设立了五个小话题,在专家指导下享受亲手做小实验的快乐过程,小题深做,帮助学生逐渐从应试教育模式转向自主学习。”这门课里的五个主题颇有趣味,比如“面包、馒头和匹萨”,“计算机病毒会感染人类吗?”……

  每堂课之前,许教授都会给30个学生发去邮件,告诉他们这节课要上什么,学生需要去查什么资料。有一节课,他给学生的题目是:“为什么同样吃面食,西方是烤成面包,东方是蒸成馒头,欧洲还有匹萨。”课堂上学生们带着查到的资料争论起来,最后归结到文化层面,并结合水稻种植,讲了中国农业文化的传承。许教授甚至现场和学生们一起做了面包。

  教授们清楚,新生的研讨课,不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目的,而是培养学生发问、好奇、探索、兴趣,即学习的主动性,逐步实现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教授们在一次次的研讨中,逐步厘清了这门课的特征:传递知识要准确,但答案是开放的;是“小题大做”式的,为学生开拓视野,不是密集知识传授的;多为案例教学方式,不追求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真正体现大学教育与中学的不同。

  “研讨课难上,因为不强调专业,所以要把自己正在思考的事情告诉学生。”许政暟认为,在本科教育中,专业只是个平台,不管到那个平台,最终目的是启发学生去思考。能在这样的课堂上上课,是一种幸福。

  “我们需要让更多的教授走到一线的教育中来,新生研讨课就是让知名教授跟学生接触。”上大教务处处长万旺根说。最近,上大还向社会公开了《2011年度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报告》,《质量报告》显示,在教授授课比例方面,2008年度教授授课占全校教师的比例为7.13%,这一比例到2011年上升到8.8%。但报告指出,如果教授全部为本科生授课,应该有18%的开课率,当前教授开发开设的课程资源总体上仍显不足。

  目前,学校教务处和人事处正在制定具体方案,如果教授不给本科生上课,将会作为延聘的一项重要指标。

  专业分流,暴露高考加试功利心

  仔细研究学生专业分流结果,叶志明和相关负责老师也发现了一个怪现象。

  在高考时,上海高中生有一门加试科目,理科是物理、化学、生物,文科是历史、地理、政治。有趣的是,大一学生中,26个选考生物的考生,只有7个到了生物工程专业。选化学的考生有354个,只有7个选了和化学有关的专业。

  叶志明就此建议,上海高考目前通行的分科加试,必须作出改革,因为分科进一步加剧了功利性。“选化学的不一定喜欢化学,进了大学之后就扔掉。如果高中阶段学了物理的学生最后去了化学专业,岂不是一种浪费?”

  此外,文科考生一年比一年增加,也让高等教育管理者有些为难。比如,今年文科考生比往年多,文科分数线高出理科分数线15分。“这是一个警示,说明高校里的文科专业没有那么多,中学文理分科,好像是根据学生的喜好,但实际上分科结果是,哪个容易学容易考,就去哪里。”

  一些学生告诉叶志明,他们选文科并不是真正喜欢文科,而是觉得学理科太累。但用人市场需要那么多文科生吗?此前三年,理科和文科就业率相差13%-15%,说明用人市场应该是对理科生的需求更大。

  “没有大类招生的时候,学生上了高校的分数线,达不到专业分数线就调剂,掩盖了这样的矛盾。”叶志明说,好考不等于好录,也不等于好就业,在市场和考生不匹配的情况下,应该对这样的文理分科进行调控。

  上大的授课教师,也面临种种困惑。教《生命起源与进化》课程的邓志瑞老师发现,同一个班级里,上课的学生差别很大。“文科的、理科的,有基础的、没有基础的,在这个时候怎么把握好度就非常重要。内容如果太专业,那些没有学过生物的同学,连细胞都不了解;如果内容太简单,高中曾经学过这些知识的同学又会觉得很无聊。”

  作业、小组讨论、小论文是通识教育授课老师常采取的考核方式。这种和国外大学接轨的授课形式,受到一部分同学的欢迎。“希望最后的考核形式都是论文,因为只有这个才能真正看出我们独特的想法。”但也有部分已经习惯了应试教育模式的学生感到很迷惘,“不知道怎么写论文,也不知道该写些什么。”

  万旺根提到,国外的知名高校,很多是大二才进入学院,大三定下专业,花三年的时间甚至更长时间来确定专业。但目前,我们的大学还做不到这一点,因为这会给行政管理带来过大压力。

  从操作层面上看,学生对于高考成绩和一年级学习成绩的占比,也提出不同意见。如何使分流趋向更合理,还要进一步研究。

  “最难的是后三年的教育改革,在通识教育的框架下,专业人才培养怎样完成,值得思考。大学的一项功能就是帮助年轻人想清楚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这应该是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过程的。”叶志明说道。

 

本栏目标明转载文章的出处,并保留转载文章在原刊载媒体上的署名形式和版权声明(如有),但本栏目对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属和权利瑕疵情况不承担核实责任。如发现侵犯版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删除。


顶一下

踩一下
 
回首页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评论内容

    热点推荐

    新闻排行

    顶一下


    • 顶一下

      声 明

      敬告广大消费者:诺亚舟在淘宝网设有官方旗舰店及授权经销店,敬告消费者于……

      查看评论新闻中心


    • 顶一下

      基于云计算的诺亚舟云学习系统设计及应用

      基于目前教育信息化及人类学习模式发展的需求,诺亚舟提出“云学习”系统,……

      查看评论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