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炒作”热度不减 - 教育新闻
2012-08-0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我要评论(0)
被指不利教育发展
恩施高考状元 “高调游街”
近期,两件一热一冷的事,让“高考状元”再成话题。
一是“状元炒作”风仍然在刮,“状元”在很多地方仍被捧到云端高处。典型一例,是最近很红的几张“恩施状元游街”新闻图片。照片上,4名身穿校服的小伙子扛着县高级中学的大幅“喜报”,胸戴大红花的“状元”站在轿车中向路人挥手,其后紧随数十人组成的腰鼓队。如此阵势,让“状元”成为一个家族、学校的无上荣耀。
另一件,是一份“高考状元今安在”的民间调查,给热衷“状元”的人们泼了盆冷水。有人对1952年至2011年全国的1000多名高考状元的发展作了统计,结果发人深省:成为两院院士以及所从事行业领域领军人物的,数量并不多,比例并不大。这样的结果,让“高考状元”桂冠顿时失色不少。
忽褒忽贬“状元”的现象中,隐藏着怎样的社会现实?
对高考状元,不可盲目肯定,也不能一概否定。我们可以举出不少伟大的高考状元,比如,创立了中国人自己的制碱工艺侯氏制碱法的侯德榜院士,当年就以12门功课门门满分的状元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招生办);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从读私塾到考入唐山路矿学堂,次次考试名列前茅。我们同样也看到:许多当年的高考状元“一鸣惊人”,投身社会后却默默无闻,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这说明,“高考状元”仅仅是阶段性的荣耀,是走向未来的良好基础,但职场的成功、领军的才能,却不完全取决于智力,还取决于个性、情商和持之以恒的毅力等综合因素。从这个角度上说,我们既要摒弃“唯分数论英雄”的错误思维,也需要给高考状元们减减负。
事实上,考察一个人的能力,主要标尺不是会不会考试,而是能不能活学活用书本知识,解开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的各种难题。正如俄罗斯知名导演斯坦尼所说,“没有顽强的细心的劳动,即使是有才华的人也会变成绣花枕头似的无用的玩物。”只有经过长期社会实践的考验和检验,真正的职场状元、领军人物才会脱颖而出。更何况,成功的标准有很多种,并非一定要成为领军人物才算避免了“仲永”之伤。
当然,眼下对高考状元的过度追捧,已经与崇拜知识关系不大,而是充斥着商业味道。像“状元游街”、“重奖状元”等争相追捧状元的行为,更多是学校希望提高知名度、抢夺优质生源的炒作,有的甚至背后隐藏着学校、教辅机构、企业间的一条利益链,归根结底,呈现的是一种畸形的“教育政绩”。而不管是分数崇拜,还是商业炒作,对教育的发展都极为不利。正是为了防止教育异化,状元被“绑架”利用,教育部才多次重申不应公布、炒作高考状元。
对大多数高考状元而言,作为刚刚成年的少男少女,他们的心智并不成熟,面对蜂拥而至的荣誉和利益,他们能否“淡定”、找准人生的目标,才是值得担忧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告别“高考状元”的炒作,还孩子一片宁静的天空,也是对他们的爱护和保护。
本栏目标明转载文章的出处,并保留转载文章在原刊载媒体上的署名形式和版权声明(如有),但本栏目对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属和权利瑕疵情况不承担核实责任。如发现侵犯版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删除。
顶一下
踩一下
回首页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匿名用户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