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中国教育的民生情怀 - 教育新闻

2012-08-15 来源:中国教育报 我要评论(0)


中国教育的民生情怀
  ——教育规划纲要贯彻落实两周年述评之二

  让每个孩子都有学上,让每个孩子都上好学——站在教育规划纲要出台的历史节点上,这两句话更能概括中国教育的使命与追求。

  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两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从沿海到内地,各项落实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增加教育经费投入、新建扩建幼儿园、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对于一幅需要十年才能完全展开的宏伟画卷来说,两年只是开端,但这个开端所奠基、勾画和展示的,恰恰是这轮史无前例的教育改革最根本的主题,那就是回应老百姓呼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贴近民生的教改道路越走越宽

  “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将投入500亿元,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困难地区发展学前教育。2011年,国家遴选千所示范性中职学校,校均投入1000万元。

  仅仅是在两年前,很多城市的家长为了送孩子上心目中的好学校,不得不花钱、托关系,甚至举家陪读。

  山西晋中北田村村民郝巧根,为了让女儿进城读书,不惜在学校附近租房陪读,那时“房租高了,土地撂荒了,收入少了,吃肉的次数少了”。

  “二三流学校学生往一流学校跑,农村学生往城里跑。”一位老校长一语道出当时中国教育人口的走向,结果是“一流学校人多得挤不下,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人又少得办不下去”。

  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今天,生活日渐宽裕的中国老百姓对教育的需求越来越高。仿佛一夜之间,刚刚“有学上”的人们,开始迫切地要求“上好学”。对于一个拥有世界最大规模教育体系、受教育人口最多,且刚刚全面普及义务教育的大国来说,这样的需求似乎来得太快、太急了。然而,对于孩子成长和家庭幸福来说,这样的需求并非没有道理。

  因为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信息化社会,受教育程度越来越与个人前途命运、家庭生活质量息息相关。单从就业率指标来看,世界经合组织34个成员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平均比高中毕业生高9%。

  再急切的家长心里都明白,教育从普及走向优质有一个过程,优质学校不是一夜就可以形成的。于是,择校一度成了一部分人为自家孩子“上好学”的不二选择。与此同时,为了上一所好学校,竞争的“起跑线”一再提前,甚至延伸到学前教育。

  择校犹如“饮鸩止渴”,由此造成的无序竞争,更使得优质教育资源的分配出现了“贫者益贫,富者益富”的“马太效应”,严重影响了教育公平的实现。

  学前教育入园难、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热”、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如何解决这一系列热点、难点问题,让更多的孩子都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既是生活条件逐渐好起来的亿万家庭最深切的呼声,也是教育规划纲要着力破解的难题。

  在追求“上好学”的目标上,国家意志与民众呼声达成了最大程度的共识,那就是把优质教育的“蛋糕”做大!

  针对“入园难”问题,2010年1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保障适龄儿童接受基本的、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将发展学前教育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将投入500亿元,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困难地区发展学前教育。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在国家层面上实施学前教育系列重大项目。根据计划,3年内,各地将新建改扩建幼儿园9万多所。这些消息,让心急的百姓笑逐颜开。

  为了治理“择校”顽症,各地打出“组合拳”:

  切断利益链——江苏盐城化解学校债务、杜绝择校费;改革指挥棒——山西晋中优质高中向所有初中分配招生指标;共享教育资源——四川成都打破城乡界限、一体化集团化办学;强化师资队伍——浙江嘉善提高农村教师待遇、鼓励双向流动。

  “没交一分钱,没托一个人,孩子名正言顺上了盐城实验小学”,家住江苏盐城的周先生说,孩子在家门口的好学校读书,是他两年来最开心、最幸福的事情。

  然而,如果仅仅满足家长们“上好中学,考好大学”的单一教育诉求,即使优质中小学的“蛋糕”做得再大,教育改革的路也难免会越走越窄。合理引导家长的教育需求,完善教育体系和结构,办多样化的教育,走多元化的成才之路,才是真正贴近民生的教育改革之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含其中》的报告中曾指出,教育系统不可能无止境地满足迅速增加的需求,此时教育需要作出选择。而教育的选择就是社会的选择。

  教育改革的选择其实有两种:一种是有求必应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另一种是高瞻远瞩地引导社会的教育价值取向。如果深入观察这一轮教育改革,我们不难发现存在“双轮驱动”的现象,即在为老百姓提供“想要的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现代社会“应有的教育”,职业教育即是一例。

  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以来,各级政府倾其所能,积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力图做大另一块“蛋糕”,为更多的孩子提供同样优质的教育,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搭建更为广阔的成才空间。

  2011年,国家遴选1000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并予以重点“武装”,校均投入1000万元。加上之前已经建设的10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校均投入2000万元),职业教育也有了国家级“重点学校”,据悉,第二批371所中职示范校建设也已立项。这些优质重点职业院校,是国家经济建设的排头兵,也是响当当的优质教育品牌。

  国家投入156亿元,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

  力推校企合作,组建近500个职教集团,5600多家企业参与,涉及43个行业,覆盖30%的中职、80%的高职院校。

  打通中职与高职的通道,拆除中职和高等教育的藩篱,注册入学、“技能高考”等在一些地区开始试点。去年,湖北省500多名没摸过普高教材的中职生进入了大学。

  “过去在黑板上‘跑’火车,现在在动车组模拟仿真驾驶系统上‘开’火车。过去毕业生操作技能不强,学生就业困难。现在我们的毕业生,用人单位抢着要。”北京铁路电气化学校校长胡定军的一番话,折射出整个中国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态势。

  从倾听民众心声入手,为增进教育“产值”发力,哪里不好就改革哪里,教育决策部门的民生视角和科学决策不仅增加了亿万学生和家长选择教育的自由度,也悄然改变着整个社会的教育价值取向,为教育改革深入推进赢得了更多支持和更大空间。

  支持农村教育的力度越来越大

  国家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惠及贫困地区2600万孩子;中央财政每年投入50亿元专项经费,支持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市上学。

  中国教育最大的“分母”在农村,中国教育最薄弱的环节也是在农村。因此,教育规划纲要的着力点首先放在了农村教育。

  翻开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两年的大事记,我们发现,从中央到地方政府的各级领导,再到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花费精力最多的是农村教育,出台政策最多的是农村教育,投入最多的也是农村教育。

  为了让农村孩子学得好,农村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全力推进。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工程……现在,农村最好、最安全的建筑是学校,家长最放心的是学校。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三河乡中心小学校长王子玉自豪地说:“现在,我们农村学校的条件一点不比城里差。舞蹈室、实验室、图书室、液晶屏幕、校园网,我们一样也不少!”

  为了让农村孩子吃得好,国家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680个县,中央财政给每生每天3元补贴,2600万孩子吃得更有营养了。广西都安县澄江乡古山小学学生黄月佳高兴地说:“学校食堂顿顿有肉吃,比家里的饭还香。”

  为了让农村孩子在校住得好,中央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解决寄宿制学校住宿、食堂、饮水、厕所等一系列难题。“现在的房子好,有暖气,还不收费!”离家四公里的陕西省渭南市苏坊镇初三学生李欢住进学校,成绩比原来提高了,家长也放心了。

  为了让农村孩子行得好,中央和地方政府建立校车制度,拨出巨额资金,购置校车,为孩子们建起安全的“绿色通道”。越来越多的孩子坐进“特权”车、放心车。

  为了让2000多万名农村留守儿童安心学习,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正在形成。全国已建立留守儿童指导服务阵地37000多个,开展品牌活动4000多项,培训代理家长158万多人次。“以前,同学们放学后要么去网吧,要么在家里帮着爷爷奶奶干家务、带弟妹。现在,放学后,还能参加读书小组、绘画小组等活动,晚上多媒体教室还放电影。”陕西省陇县苟家沟小学六年级学生李梅说。
  为了让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市上学,中央财政每年投入50亿元左右专项经费,用于补助接收这些孩子的学校。

  为了让农村孩子拥有好教师,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从6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扩展到16个省的师范院校。“特岗计划”政策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培养的教育领军人物中,95%是农村中小学教师。

  为了让农村教师留得住、干得好、受尊重,中央实施边远艰苦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工程。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政策支持城市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在浙江省嘉善县,城乡学校管理干部、名师、普通教师、新教师、特长教师进行双向流动。嘉善县实验中学校长周建平说:“教师流动带活了教育全局,每个人都比以往更有活力了。”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成员、中国教育学会原会长顾明远看到农村中小学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后激动地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激活了,老师的积极性也被激活了。如果农村教育都能这样改革,我们的教育就大有希望,创新人才的培养就大有希望!”

  资助弱势群体的政策越来越多

  国家启动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规划投资54.5亿元;从今年开始,国家每年在全国招生计划中安排1万专项计划,面向贫困地区生源实行定向招生。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总有部分群体受到各种先天和后天条件的制约,社会资源比较匮乏,收入、地位和社会尊严处于弱势,其改变自身状况的能力较弱。对于他们来说,接受教育就意味着走出贫穷,摆脱困境,获得发展。因此,能否让困难群体子女上好学,是衡量一个政府的执政能力、一个国家公民幸福指数的重要指标。

  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以来,中央政府作出“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庄严承诺,从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到国家奖助学金、助学贷款等政策,逐步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标准,扩大资助范围,密集出台一系列新的资助政策:

  两年之内,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连续两次上调,小学生从最初的每年500元提高到1000元,初中生从750元提高到1250元,1568万名学生受益;

  普通高校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从原来每生每年2000元提高到3000元,惠及430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20%;
  2011年秋季学期,70.28万名新生通过“绿色通道”办理入学手续,通过开学前后的专项检查,无一名高校新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

  “初中毕业后,我想这辈子的读书生涯肯定就此结束”,四川省甘孜州藏族小伙扎西拥登,曾为家里无力供他上学而抱憾。如今,他是成都市中和职业中学2010级机械加工专业的一名学生,“得知中职学校不仅能免学费,每月还有300元的生活补助,上学的往返路费还由政府报销,我高兴极了!”

  目前,全国共有906万名中职学生享受每年1500元的国家助学金政策。395万名农村、涉农专业及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免费中职教育。

  在云贵高原腹地的大山深处,楚雄州禄丰县黑井镇的96个自然村创造了学前一年100%入学率的奇迹。前来给孙女交“学前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省政府助学金申请表”的李老汉,一个劲儿地笑。

  从2011年开始,我国首次设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入园。

  经济原因仅仅是困难群体求学路上的一道障碍,除此以外,还需要为他们建立另外一种补偿机制——给予特殊的关怀。

  为了让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公平起跑,流动儿童义务教育后阶段的考试问题,正在加紧论证和调研。2012年,有10类非上海户籍考生可以在上海市参加全国高考。这项涉及户籍制度、招生指标等多重问题的社会系统性改革,已列入山东、湖南、重庆的改革试点,全国性方案出台指日可待。

  对残疾儿童,政府采取特殊的政策,加大支持力度。国家启动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规划投资54.5亿元,在人口30万人以上或残疾儿童少年较多、尚无特教学校的县,独立建设一所特殊教育学校。截至2011年,实际改扩建特殊教育学校1182所。告别昔日在破仓库上学的教室,走进2.3万平方米的美丽校园,徐州市特殊教育中心的聋哑孩子笑容格外灿烂,98%以上的高考升学率与就业率更让他们自信面对未来。

  高校招生也向寒门学子倾斜。从今年开始,国家每年在全国招生计划中安排1万名左右专项计划,面向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生源,实行定向招生。过去,全国考生大学“一本”平均录取率为8.5%,而680个贫困县为5.7%;今年,根据招生计划,贫困地区学生“一本”录取率将提高到6.4%。

  一条条好消息传遍城市乡村,一个个家庭展露笑颜。每一条消息都有上百亿元的“含金量”,每一条消息都惠及千千万万的孩子,每一条消息的背后都凝结着党中央对教育、对学生们的浓浓爱意,每一条消息的背后都饱含着中国政府关注教育,关注弱势群体的民生情怀。

  回首过去的两年,教育改革的每一项举措都事关经济社会协调稳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状态与内心体验,也正因如此,改革的每一个步骤都如同抽丝剥茧,格外需要耐心、果断和沉着。

  今天,中国教育改革已行至深水区,亦如20年前联合国人士形容中国改革开放是“在未经探察和绘图的水域航行”。那时,改革事业靠的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勇气和十亿人民同舟共济的决心;而今,在教育改革的“未知水域”里航行,党和政府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指南,倾听民意,科学决策,奋力推进,中国教育的航船风帆正劲,昂然向前……

 

本栏目标明转载文章的出处,并保留转载文章在原刊载媒体上的署名形式和版权声明(如有),但本栏目对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属和权利瑕疵情况不承担核实责任。如发现侵犯版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删除。


顶一下

踩一下
 
回首页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评论内容

    热点推荐

    新闻排行

    顶一下


    • 顶一下

      声 明

      敬告广大消费者:诺亚舟在淘宝网设有官方旗舰店及授权经销店,敬告消费者于……

      查看评论新闻中心


    • 顶一下

      基于云计算的诺亚舟云学习系统设计及应用

      基于目前教育信息化及人类学习模式发展的需求,诺亚舟提出“云学习”系统,……

      查看评论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