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中国教育的世界眼光 - 教育新闻

2012-08-20 来源:中国教育报 我要评论(0)


——教育规划纲要贯彻落实两周年述评之四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的竞争。崛起的中国,要在世界舞台上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必须超前谋划教育改革发展;崛起的中国,要实现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必然要把自己放在国际教育发展的大坐标之下。中国的教育改革必须具有世界眼光。

  回首百余年的历史,中国从来不缺少向他人学习的心态。我们不仅要追赶、模仿,还应以更主动、更开放、更自信的姿态站在世界教育的舞台上。教育规划纲要从制定之初,就瞄准世界教育改革前沿,广纳群言、广集众智,邀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银行专家参与开展相关调研,提出“世界一流”的目标,致力于扩大中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提出“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两年来,中国教育紧扣世界教育的发展脉搏,围绕质量和公平两大主题,把扩大教育开放作为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举措,始终面向世界,着力加强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目前,我国与近200个国家建立了教育交流合作关系,与俄罗斯、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与39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出国留学人员遍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来华留学生源地国家和地区达194个,教育国际合作交流正从学生教师人员交流向着全面人文合作和科研合作,从合办课程专业向着合办机构和大学,从课题联合研究向着共建科研平台快速演进,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格局日渐清晰,中国教育国际化水平日益提高,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正在破茧而出,教育国际合作交流对推动教育改革发展、促进现代化建设的作用日益凸显。

  融入世界——到国际熔炉中千锤百炼截至2011年年底,中国在外留学人员总数达142万。近3年年均出国留学人数增长达23%,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生源国在国际顶尖大学学从名师、开展研究、获取学位,这样的经历曾经可遇不可求,如今,交换生、联合培养、访问学者、直接申请入学……中国学生有多种途径步入世界名校殿堂,享受世界名校名师的优质资源。

  在经济全球化的开放时代,“流动”本来就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应有之义。欧盟将学生流动作为实现社会增长的重要发展战略之一,提出到2020年,15岁至34岁青年中有出国学习或培训经历者的比例应翻一番,达到25%至30%;在高等教育领域,至少有20%的大学毕业生有国外学习或培训经历。世界很多国家都明确提出鼓励学生出国留学交流,培养适应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中国教育以敏锐的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捕捉到世界教育开放发展的潮流。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融入国际社会,具备国际视野和知识,通晓国际规则,积极参与到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人才培养目标,并鼓励创新和完善公派出国留学机制,加强对自费出国留学的政策引导,显示中国对出国留学的积极态度。

  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两年来,出国留学工作发展迅猛,留学规模逐步扩大。来自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年底,中国在外留学人员总数达142万。近3年年均出国留学人数增长达23%。

  以公派出国留学项目为主导、自费出国留学为主体的工作格局进一步形成。随着出国留学渠道日益拓宽,出国留学效益持续提高,大批中华学子飞往世界各地,成为教育与文化交流的使者;越来越多的留学人员选择回国工作或为国服务,为“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提供了有力支撑,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人才保障。

  国家公派出国留学继续发挥重要示范引领作用,选派了一批一流的学生,到国外一流的学科专业,师从一流的导师,取得了大批一流的科研成果。自费出国留学的规模不断扩大,成千上万的优秀学子自费出国,到大洋彼岸寻找梦想。国家设立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极大激发自费留学人员的爱国热情,增强他们回国工作和为国服务的意识。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春晖计划”、“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等项目引导和“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中国海外学子创业周”等创新创业平台支持下,越来越多在外留学人员选择回国创新创业或以多种形式为国服务。仅2011年,留学回国人员就达到18.6万人,比2010年增加近5万人。据统计,两年来留学回国人数增长比例达到31%。

  在鼓励出国留学的同时,中国教育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敞开来华留学的大门,广迎天下优秀学子,来华留学进入质量同步提升的快速发展通道。2011年,来华留学人员首次突破29万,比2009年增加2.7万人,学生人数和中国政府奖学金生人数都创下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来华留学人数近两年年均增速达10.8%。目前,来华留学生中学历生人数达11.88万人,占来华留学生总人数的40.61%,年均增长速度达12%,高出来华留学生人数年均增速。2011年新录取的中国政府奖学金生中学历生的比例更高达77.8%。为进一步推动来华留学事业发展,中国政府适时推出留学中国计划,提出到2020年,每年在内地高校及中小学就读的来华留学生规模将扩大到50万人次,使我国成为亚洲最大的国际学生流动目的地国家,全方位提升中国教育的开放和国际化程度。

  悉尼大学前校长盖文·布朗非常欣赏中国教育的开放政策和国际化策略。他认为,注重教育的国际化发展,鼓励学生走出国门,吸引外国留学生走进来,这些做法对提高学生的素质是非常有好处的,也有利于高等教育质量的全面快速提高。

  走出去——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到2011年年底,在105个国家建立了358所孔子学院和500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带动全球5000万人学习汉语,42个国家和地区将汉语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今年夏天,位于北京的孔子学院总部异常繁忙,“汉语桥”夏令营迎来一批又一批外国师生。前来参加夏令营的外国师生,无论来自哪个国家、什么肤色,无论年龄大小、职业如何,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便是都会简单的汉语,都对中国文化充满了好奇和兴趣。

  扎根在全球各地的孔子学院、孔子课堂,主动适应各国人民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国文化的需求,紧紧抓住“汉语热”的机遇,引领和带动全球学习汉语人数迅速攀升,让越来越多的人学习汉语、了解中国,在全世界刮起了一股“中国风”。

  汉语教育国际推广取得显著突破,这肇始于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教育“走出去”战略的提前谋划、全球布局。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强教育国际交流,支持国际汉语教育,提高孔子学院办学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推动汉语加快走向世界,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与日俱增。

  中国教育“走出去”战略的步伐之大、速度之快,创造了世界语言交流推广的新模式。从2004年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乌兹别克斯坦成立,到2011年年底,在105个国家建立358所孔子学院和500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孔子学院用不到10年时间,走完西方国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走过的路,深刻影响世界文化交流格局。

  中国教育“走出去”战略的影响之广、质量之高,受到了各国广泛关注和普遍认可。在孔子学院带动下,全球5000万人学习汉语,42个国家和地区将汉语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华人华侨把孔子学院作为学习祖国语言文化、维系民族情感的纽带。国际舆论广泛赞誉,孔子学院促成世界了解中国,是迄今为止中国出口的最好最妙的产品。

  中国教育“走出去”战略的作用之大、效果之显,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知名品牌。孔子学院坚持平等相待,不强加于人,已成为公共外交的重要资源。党和国家领导人利用出访机会,上百次出席孔子学院活动,与师生亲切互动。各国领导人上百次出席孔子学院活动,孔子学院在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架起一座相互了解、深交朋友的友谊之桥。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汉语是桥,文化也是桥,中国教育在大胆“走出去”的战略中,为中国与世界各国消除分歧、凝聚共识架起了一座又一座独具魅力的无形之桥。2011年访问过中国的美国佩顿中学学生艾利克·林霍姆学汉语已经3年,他用流利的汉语,满怀期待地说:“我相信,我的未来一定会与中国有关。”

  请进来——不出国门享受优质教育全国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从2002年的712个增加到目前的1594个,在家门口接受具有国际一流品格的教育,成为越来越多学生及家长的选择。中外合作办学也日益成为开展合作科研和引进外籍专家的桥梁和纽带在上海浦东,一所全新的大学已启动筹建。上海纽约大学,这个带有“混血”色彩的名字,记录着它不平凡的来历。由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和美国纽约大学合办的这所学校,是中国第一所获得教育部批准的中美合作大学。它标志着,在中外合作办学的道路上,中国迈出崭新的步伐。

  一年后,这所学校将迎来全球各地的新生,其中51%是中国学生,他们将通过“三位一体”综合评价体系录取,另外49%的学生由美国纽约大学招生系统面向全世界录取。全球招聘教师、全英文授课、师生比与纽约大学对接。“中国普通家庭的孩子,不出国门就可享受国外名校教育。”这是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俞立中推动建立这所学校的初衷。

  然而,上海纽约大学的创建,意义远不止多一所好大学这么简单,这所中外合办的高校被纳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希望借此探求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突破。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吸引境外知名学校、教育和科研机构以及企业,合作设立教育教学、实训、研究机构或项目。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好若干所示范性中外合作学校和一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事实上,近年来,中外合作办学已如雨后春笋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全国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从2002年底的712个增加到目前的1594个,受到普遍欢迎和广泛认可。在家门口接受高水平、国际化的教育,成为越来越多学生及家长的选择。

  随着中外合作办学事业的快速发展,中外合作办学在合作科研平台建设、高水平专家引进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中山大学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建设过程中,中外合作院校也在同时联合中国科学院、法国原子能委员会和中法两国企业等,筹备建立核能领域的联合研发中心。在上海交通大学交大密西根联合学院,40%全职教师是引进的外籍学者,所有专业课程采用英语授课,课程体系、考核方式全面与美国密西根大学对接,上海交通大学交大密西根联合学院以其鲜明的国际化特色赢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培养学生80%以上进入国内外一流大学深造,这所中外联合开办的学院正在悄无声息地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近两年,教育部还通过在直属高校启动实施350余个“海外名师项目”和“学校特色项目”,支持高校聘请了近千名来华专家。

  伴随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国际化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逐步落地生根。在浙江宁波,有一所与英国排名前十的诺丁汉大学形神皆相似的大学,英式风格的建筑与诺丁汉大学形似,15人的小班教学,随时打断老师的课堂讨论,以及来自30多个国家的学生,也让它与诺丁汉大学十分神似。这所英国诺丁汉大学与浙江万里学院联合创办的大学,以其鲜明的全英文授课、启发式教学和导师制特色,吸引了大量优秀学子的目光。
  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两年来,越来越多高水平、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开始涌现。上海纽约大学、温州肯恩大学两所中外合作大学的获准筹设,在国内引发强烈关注;中山大学中法核工程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法学院、东南大学—蒙纳士大学苏州联合研究生院、华中科技大学中欧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学院等四家高水平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设立,吸引了国际知名大学的优势学科到国内办学。国内一流高校参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积极性不断提升,最新批准的86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由“985”、“211”高校举办的项目22个。

  这一大批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的建立,让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扎根中国,让中国学生不出国门即可享受优质教育,更让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人才培养模式扎根国内,激发着国内教育改革发展的活力、生命力。

  人文交流——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中俄、中美、中英、中欧四大人文交流机制相继建立和完善,中国东盟、中国阿拉伯、中日韩教育交流平台以及上海合作组织多边教育合作等,全面拓展中国教育的国际交流途径2011年11月,美国45个州的635名中小学校长及教育官员深入北京、黑龙江等地,开启了他们的访华之旅。中方为美国校长们安排了丰富多彩的教育体验活动。他们深入大中小学,观摩课堂,与师生互动交流,感受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和中国教育蓬勃发展的现状。

  “中美间的教育合作伙伴关系将使两国从彼此的文化和资源中获益。”美国马萨诸塞州威顿学院副校长盖尔·伯森这样表示,“积极参与这一潮流,必将使中美两国之间形成积极、稳定的关系。”

  人文交流是人与人的交流,心与心的交流。近年来,中俄、中美、中英、中欧四大人文交流机制相继建立和完善。人文交流,正在被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和政治互信、经贸合作一起,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国关系稳定发展的三大支柱,对消除认识差异、增进互信和友谊、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几大人文交流机制的中方秘书处都设在教育部,足以显示教育在人文交流中的重要地位。

  中俄人文交流早在2000年就成功开启,双方联合举办“青年友谊年”、“国家年”、“语言年”、中俄中小学生成功互访等重大活动,促成中国2万多学生赴俄留学,俄罗斯1.3万多人来华留学,对推动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开始于3年前的中美人文交流机制,由中方推出“三个一万”项目,即“公派万名学生赴美攻读博士学位”、“汉语桥”万人来华研修项目、新设1万个专项奖学金名额,由美方推出“十万人留学中国计划”,成千上万的中美学子获益,为中美关系向前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刚刚启动的中英人文交流机制,重申加强中英两国教育伙伴关系建设,支持中英学生双向流动。双方共同开启互派大学生实习、中小学结对交流、加强职业教育合作、推动高校与企业开展联合研发等项目,互通有无,共享资源,进一步夯实中英合作的基础和活力。

  中欧共建高等教育交流合作平台,开展高等教育领域政策对话。2012—2016年,中国将提供3万个奖学金名额,资助中欧学生交换学习,欧盟将支持5000名中国学生学者到欧盟国家学习,支持2000名欧盟国家学生学者赴华学习,推动中欧人文交流更上一个台阶。

  中国积极参加经合组织(OECD)“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在参与评估的34个经合组织成员国和该组织外的国家和地区中,我国中学生知识水平在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学生解决阅读、数学、物理和化学问题的能力位列第一;与德国共建“中德职教合作联盟”,中国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与德国联邦教育研究部部长在两国总理的见证下共同签署协议,与德国科学基金会联合支持两国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同开发博士生学习和研究计划;组织专家参与儿童基金会“Going Global”项目,与40个发展中国家启动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开发制定。建立或参与中国东盟、中国阿拉伯、中日韩教育交流平台,上海合作组织多边教育合作以及亚太经合组织和亚欧会议工作机制,全面拓展中国教育的多层次、宽领域交流途径,切实提高中国教育国际化水平。

  “人之相知,贵在知心”,“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远”。中国教育以其博大宽广的世界眼光、包容开放的国际情怀,广交四方宾客、诚待天下友朋,开启与世界各国教育交流合作,搭建人民之间了解互信的桥梁,结下了深厚友谊,收获了累累硕果。这正是教育人文交流的独特魅力所在,也正是教育国际化的光荣使命所在。

  “到2015年,我国教育体系更加开放,教育的国际、区域影响力和竞争力大幅度增强,初步建成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和有影响的国际教育、培训中心。”在教育部最新发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中国教育的国际视野和世界眼光更加清晰。这预示着,中国教育开始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中国的教育体系将以更加开放、更加自信、更加主动的姿态,融入世界教育体系。

本栏目标明转载文章的出处,并保留转载文章在原刊载媒体上的署名形式和版权声明(如有),但本栏目对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属和权利瑕疵情况不承担核实责任。如发现侵犯版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删除。


顶一下

踩一下
 
回首页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评论内容

    热点推荐

    新闻排行

    顶一下


    • 顶一下

      声 明

      敬告广大消费者:诺亚舟在淘宝网设有官方旗舰店及授权经销店,敬告消费者于……

      查看评论新闻中心


    • 顶一下

      基于云计算的诺亚舟云学习系统设计及应用

      基于目前教育信息化及人类学习模式发展的需求,诺亚舟提出“云学习”系统,……

      查看评论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