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点并校须考量孩子“就学成本” - 教育新闻
2012-09-05 来源:新华网 我要评论(0)
关注“城乡教育”系列评论之五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栏目报道,随着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开展,“撤点并校”已经在我国进行了近12个年头。近日,为让山村14名留守儿童就近入学,河南三门峡卢氏县几名村干部在网上发帖求支教,引起社会关注。
针对农村学龄人口大幅下降的情况,国务院2001年出台文件,要求地方政府“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以往“村村办学”模式被调整,相当一部分地处偏远、学生数量少、教学质量无法保障的村小学或教学点被撤并。统计显示,从1997年到2010年的14年间,全国减少小学371470所,其中八成以上是农村小学。而从2000年到2010年,我国农村小学数量减少了一半以上。
将分散的农村学校进行“撤并”,确实优化了农村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了教育投资效益和教育质量、减少了政府对教育投入的压力,一定程度满足了农村适龄孩子在“有学上”之后“上好学”的愿望。在一些交通便利的地区,这一措施对推动农村教育整体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一些山区及偏远地区,也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笔者到访过地处偏远山区的平江县某乡,该乡5个村一字排开,从东西两头相距50公里,乡里唯一的一所中心学校尽管坐落在全乡中心地带,但两头村庄的学生离学校仍有20多公里的路程。这种现象在我国的一些山区乡镇比较普遍,其带来的直接后果,一是孩子上学路程遥远,求学成本增加;二是众多村小完全废弃,造成教育资源浪费。更让人担忧的是,一些地方“一刀切”撤并造成新的“上学难”。
“撤点并校”过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在于一些学校工作简单化、程序不规范,撤并后办学条件又没有跟上。一些地方硬性规定撤并学校时间和数量,没有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交通条件等实际问题,导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数量减少过快。也有一些地方不征求群众意见,采取行政手段强行实施,导致部分群众对撤并学校并不满意。
今年5月,温家宝总理在探访湘西武陵山区一山村小学时指出,学校调整布局要实事求是,从农村实际出发。要根据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学生年龄、上学路途、安全等问题,建立或恢复一些农村教学点,不要让孩子们的精力都花在路上。7月,教育部公布《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将严格规范学校撤并行为,多数家长反对的将不得撤并。已经撤并的学校或教学点,确有必要的应当恢复。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不是简单的撤并校点,而是要优化校点布局,调整的目的是要保证孩子就近上学的权利和公平接受教育。这就要求我们按照实事求是、稳步推进、方便就学的原则实施。农村小学和教学点的调整,要在保证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进行,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须保留必要的小学和教学点,防止因过度调整造成学生失学、辍学和上学难问题。
“撤点并校”事关千家万户,由于我国人口分布、地理条件差异很大,如何科学设定“就近入学”的标准非常关键。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在制定相关政策时,需要多听取家长的意见、尊重家长的诉求,确保学校布局调整这种动态过程科学、合理。同时,应建立双向交流的“通道”,让群众特别是家长的声音能够被清晰地听到,并且得到应有的重视。
本栏目标明转载文章的出处,并保留转载文章在原刊载媒体上的署名形式和版权声明(如有),但本栏目对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属和权利瑕疵情况不承担核实责任。如发现侵犯版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删除。
顶一下
踩一下
回首页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匿名用户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