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中小学布局调整 - 教育新闻
2012-09-14 来源:中国教育报 我要评论(0)
忌脱离超越农村教育实际
新形势下布局调整重在务“实”
中小学布局调整一方面是城镇化进程中的大趋势,不可避免;另一方面也是农村教育发展大局的战略问题,是关乎民生的重大问题。而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地区在进行布局调整的过程中盲目搞一刀切,脱离或超越了农村教育实际。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坚持了义务教育就近入学的原则,对新形势下中小学布局调整提出了指导性意见。《意见》的最大特点就是突出了一个“实”字,如确定了“学生每天上学步行或乘车的时间不超过40分钟”的可操作标准,提出了“多数学生家长反对或听证会多数代表反对,不得强行撤并;已经撤并的学校或教学点,确有必要的应当恢复”等要求。
一段时间以来,关于中小学校布局调整的得失、存废争论异常激烈。一些地区在进行布局调整的过程中盲目搞一刀切,脱离或超越了农村教育实际,造成农村学生上学产生交通困难、安全缺乏保障、学习成本增加等突出问题。这些违背“就近入学”基本原则导致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布局调整的诟病。
中小学布局调整一方面是城镇化进程中的大趋势,不可避免;另一方面也是农村教育发展大局的战略问题,是关乎民生的重大问题。由于各地学校布局政策所实施的条件不同,调整的重点有所不同,进度也不可能整齐划一。因此,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各地布局调整势必呈现出复杂性。
总结各地经验,吸取以往教训,任何区域要落实好《意见》精神,关键都应在“实”字上下功夫。
一要适时展开政策的评估。事实证明,布局调整有无必要继续实施,既不能“谁喊得响就听谁的”,也不能靠“拍脑袋、拍胸脯”的方式来决策,而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政策实施过程进行适时的阶段性评估。这样,总结政策实施的效果,查找其中的偏颇,用科学的分析手段向社会展示政策是否延续的依据。通过对前一个时期布局调整效果评估,明确布局调整的政策目标与实际情况之间的差距,以及政策实施前后的状态之间的差距,得出一个基于事实的评估结论,才有利于未来的政策定位。
二要切实完善专项规划。从实际情况看,凡是专项规划制定较为规范、完善的区域,学校布局调整就会更加稳妥,更加符合实际,政策落实也更为顺畅。总体上,绝大多数区域都形成了本地区域调整的规划。但是,这些规划大多出台于《意见》发布之前。而且,很多地方的规划制定可能缺乏调查研究、广泛征求当地群众意见的环节,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各地应该借助《意见》的指导,认真做好对于规划方案的政策调整工作。一方面要立足于本地实际情况,认真研究本地人口变迁的新情况,分析城镇化背景下社会发展的新需求,重新确定未来工作的目标重点、任务和措施;另一方面以区域为单位,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教育督导部门的专业作用,协调区域内财政、规划等部门,鼓励社会组织、学生家长代表参与,把学校布局调整切实纳入到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中予以评估、定位,把科学性、民主性融入到评估过程中。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规划方案形成后,需以适当的方式对之组织评估、论证,广泛听取各界意见,即在政策调整之前进行评估,以确保规划方案的正确性、合理性和有效性,确保政策方案不仅在经济上、技术上可行,在政治上也可行。
三要设立专门机构,规范工作程序。鉴于布局调整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大,且各地前期的此项工作都还或多或少存在一定偏颇,因此无论是贯彻《意见》精神,还是贯彻落实专项规划,都需要设立专项机构,全面负责。只有设立专门机构人员,才能够掌控布局调整政策的特点,协调处理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各种关系和问题。与此同时,区域布局调整也需要一整套严密的制定和执行规则与制度。当务之急,应该是按照《意见》的要求,尽快明确形成布局调整的程序制度、督导检查制度以及社会公示制度等。完善建立规范的管理运行机制,是保障区域布局调整工作得以科学推进的基础环节,也是政策落到实处的必需条件。
本栏目标明转载文章的出处,并保留转载文章在原刊载媒体上的署名形式和版权声明(如有),但本栏目对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属和权利瑕疵情况不承担核实责任。如发现侵犯版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删除。
顶一下
踩一下
回首页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匿名用户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