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官员谈素质教育推进 - 教育新闻
2012-09-14 来源:中国教育报 我要评论(0)
切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推进素质教育切忌“见子打子”
日前有消息说,北京将暂停所有奥数培训,严禁奥数成绩与升学挂钩,同时有近30所示范中学承诺不把奥数与升学挂钩——作为首都的北京拿出了实质性的“杀手锏”,这是向素质教育目标迈出的一步。
这些年,素质教育被校长、老师们看成是天边的太阳,总感觉可望而不可即。“一轮又一轮的改革过后,轰轰烈烈的素质教育依然轰轰烈烈,扎扎实实的应试教育依然扎扎实实。”采访中常听到这样的慨叹。
前不久,记者在采访四川省泸州市教育局局长刘涛时,他说他心中有一个强烈的愿望——对教育的本源和规律做一次新的认识和实践。如何啃下素质教育这块“硬骨头”,是他思考得最多的问题。
其实,每一个区域在通往素质教育的路途上都横亘着众多的“绊脚石”——未开齐非统考学科课程,课业负担过重,忽视学生自学能力培养,德育工作系统性和针对性不强,高中阶段招生秩序不够规范,等等。这哪里是一两项大刀阔斧的改革就能解决好的问题啊!
“为啥各地发了那么多文件,课业负担依然减不下来?”在采访中,刘涛自问自答:“最关键的是针对性不强,都是泛泛而谈,没有注意到‘整体设计、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问题。”他认为,区域推进素质教育切忌“见子打子”,切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切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素质教育尤其是“减负”,是一项需要循序渐进的工作。
自2010年6月担任局长以来,刘涛开始谋划着从整体设计的角度入手下一盘“大棋”,既“见子打子”又“互为呼应”地击破每一块“绊脚石”。
说到素质教育,首先想到的必然是“减负”。可泸州市在“减负”之前做的工作是“増负”。今年年初,该市教育局明确提出“三开”要求,即着力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开好每一门课程。接着顺理成章地做“减负”工作,制定了“全市中小学、幼儿园3年减负计划”,以城区学校为突破口,逐步解决从幼儿园到小学、初中的课业负担过重问题。
“减负”后,教育质量会下降吗?这也是局长们最担心的问题。很显然,素质教育必须是高质量的教育,“减负”之后必须“增效”。目前,泸州市正在积极推动新一轮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教学结构改革实验,已有16所学校进行市级、50所学校进行县级教学改革试点。
改革的思路有了,如何布局谋篇也规划好了,接下来的问题是怎么推行,如何确保推行的效果?针对这些问题,泸州市又推行了一系列改革:通过评价引领区县教育工作,通过规范招生遏制应试之风,通过培训提供师资保障。比如从2011年起,泸州市对高中阶段招生实施了一套“组合拳”,包括逐步减少初三毕业生春季分流人数、提前填报志愿时间、严格招生计划、加强学籍管理、目标考核奖惩动真格等,坚决制止乱招生,避免了学校之间、普高职高之间、县区之间的恶性竞争。
“按下葫芦浮起瓢”是各地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普遍问题。“小组合作学习”、“高效课堂”等理念多年来一再被重申并付诸实践,但由于与此关联的配套举措没有出台,导致效果并不明显。在花样繁多的课堂教学改革中,甚至出现了“教师假教”与“学生假学”并存的现象。教师驾驭不了高水平的教案和课堂,只会复制不会活用,最后导致拿着高质量的教材、教案照本宣科,不敢越雷池一步。泸州市较好地面对这一问题,他们实施了素质教育“15项改革”,加上四川省下达的改革任务,编织了一张含有40多项改革的环环相扣、互为支撑的大网,一步步涉入素质教育“深水区”。
既然实施素质教育不可能“一口气吃成胖子”,就需要有步步为营的谋略。泸州的试水值得关注。
本栏目标明转载文章的出处,并保留转载文章在原刊载媒体上的署名形式和版权声明(如有),但本栏目对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属和权利瑕疵情况不承担核实责任。如发现侵犯版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删除。
顶一下
踩一下
回首页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匿名用户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