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一纲多本”遭遇现实难题
2012-11-30 来源:工人日报 我要评论(0)
教材“一纲多本”在应试教育操作中遭遇现实难题
儿子正在北京市读初中的李女士最近犯了愁,她的儿子最近跨区转学,却发现两区的教材截然不同,许多课程差别极大,有的内容孩子已经学过,而有的内容孩子却连基础层面都尚未接触,以至于难以适应新学校的教学进度。
最令她烦心的是,孩子过去上的辅导班,都是按照之前的教材讲的,“这下不光要为他换辅导班,连家里过去买的教辅书很多都作废了。光重新报班,买书就折腾了一大圈。”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教材“一纲多本”初衷是好的,也是符合国际惯例的。但是,在现实的应试教育操作中,存在很多现实难题。过去教材都是统一的,现在突然教材都满天飞,实施模块化教学,不少老师、学生包括家长都不适应,水土不服。
现实中的“麻烦”
自从北京市中小学推广“一纲多本”模式,即全市中小学在遵从同一套大纲的前提下,采用不同教材后,北京市中小学教育领域呈现教材“百家争鸣”的现象。按照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今年发布的《关于印发2012年秋季北京市普通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的通知》,本学年北京市中小学教材分别来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出版社、北京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等几十家出版机构,其中还有多家外地出版机构。
但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多个教材版本并没有得到所有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因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有诸多现实难题。“分辨清楚这些教材就很不容易了,看来上学不光考孩子,还在考家长,考家长能否先过了‘认教材关’。”有家长调侃道。
在“一纲一本”时代接受基础教育的家长们,往往对于“一纲多本”的新趋势尚未适应。“不都是一样的东西,最后中考高考都是一样统考,何必搞那么多教材?太麻烦了。这是折腾孩子还是折腾家长呢?”
家长们所言的麻烦,主要是在购买教辅书,以及参加课外辅导补习班的时候。
在北京图书大厦中小学教辅书的销售区域内,树立着一块醒目的大牌子,用列表的方式标注着北京市原十八区县各门主课所采用的教材版本。家长们买教辅书时,往往要先看这个大牌子,然后还要仔细翻看教辅书的内容和章节,确保和自己孩子的教材对应。“好几次都买错了,白花了不少钱,孩子还埋怨我半天。所以我每次都把辅导书里面的内容仔细核对一遍,弄得我都快学明白这些东西了。真不知道到底是他上学还是我上学……”一名前来帮孩子选教辅书的家长向记者大倒苦水。
而“一纲多本”的逐步推广,也让教辅行业面临洗牌。一些辅导学校不得不进行分班,将学生分为“人教版”班、“北师大版”班等,一些生源较少的小辅导学校或教学点,授课老师只好在第一次上课时,统计学生们的来源地,“用哪种教材的学生多就按哪种的进度讲。”即便如此,不少辅导学校依旧苦恼不堪。“比如我们在一个区开的教学点,学籍在旁边那个区的孩子听两节课就走了,为什么,教材不一样,听着没意思,其实也许就隔了一条马路。”
更为苦恼的则是跨区上学的孩子。正在就读初三的廖同学告诉记者,自己因为人户分离,上学和居住地不在一个区,两区也不用一套教材。“平时家教,上辅导课,也不能选家门口的辅导班,要去其它区,比上学都累。”
初衷本是好意
北京市各区县到底有多少种教材组合模式呢?北京市现有的十六个区县,因为行政区划调整的历史缘故,事实上在中小学教学教研领域里,还要再重新划分为十九个“区域”。其中东城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原东城区和原崇文区),西城区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原西城区和原宣武区),另外在房山区下还另设燕山教育委员会(原燕山区),连市教委发文件时,也会在各区县教委另外加注燕山教委。
以目前数学、语文、外语、历史、地理、政治、物理、化学、生物九门主要课程统计,事实上有的课程不止一本教材,还包括选修教材等,加之部分区在不同科目中采取不同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使得十九个区域,九门主课再配上如此众多的出版社,所能产生的排列组合,自然令老师、学生和家长们眼花缭乱,难以分辨。
记者随机向不同年龄层不同学科的多位从事中小学教育的老师发问,请他们回答其它几个较大区县采用何种教材,没有一位老师全部答对。“别问我们这个,我们也很头大,有的时候用别的区的卷子做模拟练习,如果教材不一样,经常要提前告诉学生,哪些题不做。”
即便在同一行政区内教材也不见得统一,不仅东城区和西城区因为合区不久的缘故存在区内教材差异,其它区县也存在有个别学校与全区教材不统一的情况,另外一些重点中学的分校,也因为所属区不同,挂靠同样的校名,而教材却难以统一。
事实上,北京市采取教材不统一的方式是有良好初衷的。在同一个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要求下,各省市或学校可根据各自特点选用不同版本的教材进行教学,以激发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材的自主选择权增加,有助于各区县选用自己认为编写最科学的版本。而此举也能打破长期以来教材市场的垄断局面,有助于通过竞争提升教材质量。
而按照目前有关部门的规划,从过去的“一纲一本”到今后的“一纲多本”是大势所趋,有利于推动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和发展。
“应试”与“能力”的天平
从事中学物理教学工作近40年的赵老师则向记者表示,应当理性看待“一纲多本”的现实困扰。“总的来说有利有弊。首先来说,不管什么教材,都遵循一套大纲,而中高考依然是以大纲为准的。另外一个层面来说,以我教的物理学为例,‘一纲多本’在推广新课标的同时,提出了三维课程培养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不能总是光教概念做题。”
这名老师拿出了2005年和2012年两年的高考说明,以物理学为例向记者解释。“以现在的高考说明为例,主要强调的是各种能力,而过去的基本是知识点的罗列。”记者翻看这两本考试说明,过去的版本在能力要求中,五种能力只是寥寥数语一段话,而如今每种能力都罗列出两至三点具体要求。“这其实就是一纲多本带来的变化,不再死抠书本,因为大家的书本都不一样了,但考卷是一样的,考的就是各种能力了。现实的困境也有,就是大家都不适应,而且没有考虑到跨区转学学生和往届复读学生的具体情况,另外虽然所有的知识点、概念都一样,但是章节编排和进度不一样,具体到每个学期的教学操作时会出现进度不统一。”
教育专家查有良曾就新课程改革提出这样的问题:“一纲一本”不行,“一纲多本”要“多”到多少本呢?实行“一纲多本”,采用“市场竞争”,又必须经教育部组织的专家组审查。成本如何?效率如何?质量如何?错误多少?其中的“操作”有没有“贪腐”行为?教师和学生们对使用新教材的真实感受如何?实际效果如何?这些都是必须认真总结的。
而不少刚刚走上教学岗位不久的“80后”教师则向记者坦言,虽然教材变了,但老师还是习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授课。“还是用过去留下来的讲义和题目进行讲课,因为就算教材再怎么花哨,学校的应试思路还和过去一样,和我们上学时候没什么区别。因为教材太杂,反而干脆不用教材,还是用传统的讲义和试卷更多,这与培养能力,模块化教学的初衷有些南辕北辙。但说心里话,真要那么教,我们也搞不明白区别在哪里。”与此同时也有不少教师反映,一些小出版社的教材,“感觉离大纲还是有点模糊,有待改进。”
对于这些解释和分析,一直在为孩子转学事情操心的李女士兴趣并不大,她关心的是教材不一样折腾了孩子。“孩子离最后高考还有好几年呢,还是能省点心就省点心吧。”她如是说。
本栏目标明转载文章的出处,并保留转载文章在原刊载媒体上的署名形式和版权声明(如有),但本栏目对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属和权利瑕疵情况不承担核实责任。如发现侵犯版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删除。
顶一下
踩一下
回首页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匿名用户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