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 正文

能打电话的掌上学习机,能成功吗? - 行业新闻

2006-09-12 来源:移动学习资讯网|http://www.mlearning.org.cn/html/65/viewnews_itemid_65.html 我要评论(0)


  6月2日在网上看到名人推出号称“全球首款能打电话的无线学习掌上电脑”,声称是“可以打电话、上网、摄像、看电影的英语学习机”。笔者曾在数月前撰文《学习型手机:手机发展的下一个热点》,看来文中关于学习手机的预测已经逐步得到验证。

  名人的宣传资料声称:X9最大的亮点是首创无线学习,该机器只需开通GPRS即可无线上网,学习者可以直接输入网址登录学习网站,不仅可以在线学习,更能随时随地下载学习资料,按照个人的需求,为自己量身定制学习方案。

  似乎“看起来很美”,学习手机的出现显然是一种必然,但是此名人学习手机的推出,是否能够获得巨大成功?有个问题值得思考:谁会为学习型手机买单?

  哪些人群是学习型手机的消费者?目前学习机的主要用户群体――中学生是不是呢?目前中学生有多少乐于学习?中学生处于燥动、多变的青春期,这从用户的内在心理需求决定了中学生带手机更多是出于学习以外的动机近年来,中学生携带手机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中学生主要用于收发短信、聊天、游戏、看电影、听音乐,严重干扰了教学和学习,有学校甚至规定一旦发现学生携带手机,一律就地摔坏并赔偿家长损失。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中学生带手机携带手机的动机是通讯和娱乐,而不是学习。

  面对名人这款“全球首款能打电话的无线学习掌上电脑”,学生是否会认可?学生购买手机的关键选择要素是外观、品牌、音乐、娱乐等流行元素,肯定不会是学习。即使名人这款手机本身为学习而专门设计,也不能指望学生乖乖地学习,而不去用里面的娱乐和通讯功能,这仅是家长和设计者的一厢情愿。

  另外,名人虽然在电子辞典类领域名气不小,但是在手机领域却不是“名人”,贴牌商康佳在手机领域的地位江河日下。因此,学生在选购时难以接受,笔者认为学生对这款学习型手机不会感冒。

  中学生是使用群体,而不是消费群体。中学生没有收入,买东西自然也要靠家长。54.4%的学生有手机,其中58%学生的手机是家长给买的,13.9%是自己买的,其实也是家长间接给买的。作为消费者,家长是否会认同?近几年来,手机在学生中的普及率迅速提升,引发了大量的负面效应,总体上消极作用大于积极作用。据珠海市嘉积中学学生2005年12月5日对300名学生的调查,53.6%的学生认为手机影响学习。屡屡见媒体有关学生带手机引发的问题的报道。因此,对于学习型手机,学生手机,家长有一定的顾虑。但是也有一部分允许学生带手机的家长会可能购买。

  笔者在《学习型手机:手机发展的下一个热点》一文中认为,学习型手机要获得用户的青睐,必须要在学习型手机的内涵上多动脑筋、下一番功夫,而不是简单地将学习资源堆砌在手机里。学习型手机要迅速发展,必然要走以下几条道路:(1)优质学习资源的开发或整合;(2)手机学习平台的开发与应用;(3)与互联网的有机整合。

  名人将GPRS网上无线学习作为最大的卖点,考虑了第三条道路。但是基于GPRS的带宽只有53.6Kbps,充其量只能作为文本学习,这种情况下,用户是否会愿花大笔的GPRS流量费用,会换取在互联网上到处都可以得到的文本资源?显然不可情理。

  名人宜在第一条道路――优质学习资源的开发或整合上下功夫,将优秀多媒体学习资源整合到学习型手机上,以提升用户的学习体验为根本,从而开辟出一条独具创新特点的道路来。

  另外,也建议名人在第二条道路――手机学习平台的开发与应用上多下功夫。如果想面向中学生群体,应充分考虑家长的因素,在手机和互联网平台上引入家长监管功能。比如短信限制、手机功能使用统计、学习成绩查看等家长功能。这样家长可以通过特有的帐号和密码查看学生在手机中的活动,从而赢得家长的青睐。

  笔者认为目前学习型手机的市场除了中学生之外,大学生、白领有很强的学习型手机需求,业界也应关注这个更为广阔的“蓝海”。

  名人在产品形态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是手机市场和学习市场是非常不同的两个市场,在营销套路上,名人还是打着学习机的老套路,这在竞争激烈的手机市场,恐怕难以奏效。


顶一下

踩一下
 
回首页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评论内容

    热点推荐

    新闻排行

    顶一下


    • 顶一下

      声 明

      敬告广大消费者:诺亚舟在淘宝网设有官方旗舰店及授权经销店,敬告消费者于……

      查看评论新闻中心


    • 顶一下

      基于云计算的诺亚舟云学习系统设计及应用

      基于目前教育信息化及人类学习模式发展的需求,诺亚舟提出“云学习”系统,……

      查看评论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