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北京中考择校六大常见误区 - 中考
2010-05-10 来源:扬子晚报 我要评论(0)
每年中考,都有一些考生和家长在择校问题上因为对招生政策把握不足,缺乏经验而失利。招生专家提醒考生和家长,在选择学校时要正确定位,小心误入以下六大误区:
1、盲目跟风,心态浮躁
一些家长有这样一个心愿,认为能进名校,就感觉孩子进了升学保险箱。但是每年想进几所热点名校的尖子生太多了,由于考试有很多不定因素,不好报考热点学校的边缘学生感觉中考没有很大的把握。但是这些考生的家长看看周围同事或邻近孩子上了名校,为了面子,还是一味盲目的怂恿和鼓动孩子往上冲一冲,幻想能有个奇迹发生。其实,如果孩子成绩不稳定,起伏比较大,盲目地选择中考第一志愿追逐名校,就很容易“一滑到底”。在选择学校方面家长一定要多听老师的意见,不要太过受外界信息的影响,应仔细分析孩子的特点,做出有目的的选择。
2、缺乏选择,没有梯度
一些家长和考生抱着“非名校不考,非名校不上”的心理,导致中考志愿填报的选择面过于狭窄,所填报的志愿同水平、同层次的高中学校过于集中,而缺乏梯度。由于今年的“一模”成绩不太透明,缺乏一定的参考性,同时很多家长受到部分学校预估线的诱导,失去一定的判断,出现“一窝蜂”填报某所学校,容易导致第一、二志愿缺乏合理的梯度,让相当数量的优秀考生高分落榜第一志愿,同时也不能录取第二志愿学校(二志愿学校在第一批次早已了录满招生计划)。在填报第一批次的第二志愿时,可以去年的招录情况做参考,一些四星级高中学校所谓的预估线值得推敲,志愿填报要理性分析,适当拉开档次。
3、轻视职校,眼高手低
现在不少的家长有一种错误的心态,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孩子唯一的正路就是上普高,考大学,片面地认为读了技校就是当工人,上了职校就是站柜台,没出息。其实这是一种非常错误和片面的观点,说明有些家长和考生对职校缺乏一定的了解和实地考察,从而形成职校毕业生没有发展前途的片面认识。还有些考生受到家长和社会上一些世俗观点的影响,不仅看不起职校,而自己又眼高手低,不愿意从事技术性的基础工作,最终导致“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对于那些成绩不是特别优秀,上普通高中有难度的考生来说,职业教育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有比较广阔的发展空间。
4、死盯扩招,不愿降格
一些考生和家长过于贪慕虚名,盲目追求名校,死盯着名校的扩招,认为孩子要上高中,就一定要上名校。其实四星级高中的扩招一般20%~25%左右,线下20分的扩招人数是不多的,部分热点学校扩招仅在线下5分以内。一些考分低于热点学校录取线的考生期望通过扩招挤进名校,又不愿意降低自己的选择标准。但是热点高中的扩招名额有限,由于考生过于钻牛角尖,导致失去被二志愿录取或征求志愿的机会,出现高分落榜甚至出现滑到第二批次学校的情况。
5、分校本校,混为一谈
一些学校采取集团化办学,多采取名校挂牌的方式吸引生源,但是有的挂牌学校的办学质量与名校的牌子并不相称。因此家长择校时对一些所谓名校分校的质量还要进一步考察。一些名校的分校一般采取民办机制,其质量与本校还是有些客观上的距离。家长不要轻易相信分校和本校享受所谓的相同优录政策而迷失方向。家长在选择名校时不仅看牌子还要重“里子”,不仅看校名还要重实质,不仅重名气更要看实惠。
6、签约越多,升学越保险
“五一”假期后,很多区县“一模”考试即将举行,考生很快会有“一模”分数。很多家长现在都在到处跑高中学校的招生咨询会。近几年,城区各大高中十分重视生源质量,采取与优秀生源签订承诺或是协议书。考生和家长在签约时,采取“一女多嫁”策略,认为签约越多,升学越保险。其实高中签约只是学校为“吸纳”考生做的单方面的约定,本身并没有法律效力,如果学生最后达不到签约的分数线范围(不能超过学校录取线下20分),签约的协议根本没有用。家长要认真研读签约内容,看清签约协议的具体内容与条款,不要抱有一种侥幸心理,三思而行。
本栏目标明转载文章的出处,并保留转载文章在原刊载媒体上的署名形式和版权声明(如有),但本栏目对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属和权利瑕疵情况不承担核实责任。如发现侵犯版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删除。
顶一下
踩一下
回首页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匿名用户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