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中考 > 正文

中考课外文言文应对技巧:据前后文揣度词义 - 中考

2008-06-17 来源:城市快报 我要评论(0)


  例如:河东一模试题:

  动筒尝于国学中看博士论难云:“孔子弟子达者有七十二人。”动筒因问曰:“达者七十二人,几人已着冠?几人未着冠?”博士曰:“经传无文。”动筒曰:“先生读书,岂合不解孔子弟子着冠有三十人,未着冠者有四十二人?”博士曰“据何文,以知之?”动筒曰“《论语》云:‘冠者五六人’,五六三十也,‘童子六七人’,六七四十二也,岂非七十二人?”坐中大笑。博士无以对。

  18题解词中考了“经”和“对”,这两个实词都可以用组词法来解释。“经”组词为“经典”,再根据前后文判断词性为名词,进一步解释为“经典著作”即可;而“对”可组词解释为“应对”。

  19题考“据何文,以知之?”的译句,这里面“据”字也可组词解释为“根据”。

  再例如有这样一个小语段:

  祖士少好财,阮遥集好屐①,并恒自经营。同是一累,而未判其得失。人有诣祖,见料视财物,客至,屏当②未尽,余两小簏③,著背后,倾身障之,意未能平。或有诣阮,见自吹火蜡屐,因叹曰:“未知一生当著几量④履?”神色闲畅,于是胜负始分。

  其中考到“倾身障之”的“障”字。那我们就可以先组词为“障碍”,再根据文意判断此时“障”应为动词,就可以把解释调整为“遮挡”,这样就解释出来了。

  所以,遇到自己没见过的实词不要慌张,有意识地使用组词法,大部分都可以迎刃而解。

  猜测法,根据前后文合理揣度词义

  有的文言实词现在的词义和古代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那么用组词法可能就不灵验了。这时候建议大家用猜测法。很多文言小段的前后文都有很强的照应关系,要么前后文出现相似内容,要么前后文出现相对的内容或者相反的内容。那么找到照应的词语,就可以猜测出所考实词的词义。

  例如:还是上面那个小语段,考到“意未能平”的“意”字。那么大家看,这里谈到两个人,是有对比的意图的,两人的表现就有照应的地方。“见料视财物,客至,屏当②未尽,余两小簏③,著背后,倾身障之”照应了“见自吹火蜡屐,因叹曰”这是写二人的动作;“意未能平”就应该照应“神色闲畅”。根据“神色闲畅”我们就可以判断出这是写二人表情的,那么“意”就可以猜测为“神色,表情”。

  而“见自吹火蜡屐”中的“蜡”字如果考解释该怎么猜测呢?看“蜡”字前面是“吹火”,那么“蜡”大家应该可以先猜测是“蜡烛”,然后猜测“火”和“蜡烛”这之间有什么关联呢?火可以熔化蜡烛,“蜡”字在句中判断应该为动词,那么熔化后的蜡烛可以做什么呢?这样就可以猜测为“涂蜡”。

  以上这些方法都可以帮助大家去理解课外文言语段中的实词解释。在考试中,面对不懂的实词,不要慌张,冷静地运用这些方法,相信大家都可以解释出来。(完)


顶一下

踩一下
 
回首页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评论内容

    热点推荐

    新闻排行

    顶一下


    • 顶一下

      声 明

      敬告广大消费者:诺亚舟在淘宝网设有官方旗舰店及授权经销店,敬告消费者于……

      查看评论新闻中心


    • 顶一下

      基于云计算的诺亚舟云学习系统设计及应用

      基于目前教育信息化及人类学习模式发展的需求,诺亚舟提出“云学习”系统,……

      查看评论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