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顽童”概念引领新生学物理 - 中考
2007-09-27 来源:《北京考试报》 我要评论(0)
北京考试报记者 陆 信
“黄娃、白胖、黑柱、蓝仔、紫珠,一群顽童身着五彩衣,上树掏鸟蛋,下河捞鱼虾。”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开篇文章,北京大学赵凯华教授以5个“顽童”争论苹果落地速度的故事,引领高一新生走进物理课堂。
北京市基教研中心物理教研室主任、特级教师陶昌宏说,全新的描述性语言是新版物理教材的特点之一。北京市采用的两套物理教材,人教版和教育科学出版社物理教材都突出了叙事方式亲切、多配问题情景的特色。
记者翻开人教版物理新教材,发现的确图片丰富、图文并茂,每页至少一幅图片,多的达到6幅,包括历史照片、漫画、实景照片等形式多样的插图。
高一教材重点还是力学
陶昌宏说,高一物理教材变化其实并不大。
据介绍,新高一物理课的核心内容依然是力学。新课改后,力学部分为高中物理必修学分,也就是说,不管将来学文科还是学理科,都必须拿到这个学分。和过去教材相比,运动的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力的合成分解、牛顿运动定律等仍然是教学重点内容。陶昌宏认为,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性学科,而牛顿定律又是经典物理学的核心,是学好物理不能忽略的基础性知识。
这样看来,新课改后,物理课还是新高一生学习的难点之一。相对于初中,物理课程的难度系数增加幅度最大。新高一物理课程多涉及对物理模型的理解,并涉及到了矢量运算。物理模型是把复杂的实际问题理想化,突出主要因素。对十五六岁的孩子来说,要求具备较高的素质才能顺利掌握。
教材突出实验教学
那么,新课改实施后,高中生该怎么用好新教材来学好物理呢?
陶昌宏表示,新课改要求进一步提高中学生的科学素养,达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这个教学压力在教师身上,原有的教学模式必然要有变化。新课标加强了实验教学环节的内容,不再规定“必做”实验,而是把实验和其他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在一起。让师生因地制宜地开展实验教学。
新教材中,实验栏目随处可见,有要求学生自己做的,有必须完成的定性实验,有教师完成的演示实验。课后的“做一做”栏目也是实验,让有余力的学生开展拓展性的学习。陶昌宏说,“做一做”要求打破原有单一的教学模式,结合新教材,让学生获得不同的认知方式。学生既动脑又动手,可以获取直接经验和成功的喜悦,对理解物理基础知识和规律帮助很大。
新教材中很多地方介绍了用传感器进行的物理实验。例如物理必修①第一章中,在课后“做一做”栏目中,让学生借助传感器用计算机测速度。其实,老版教材中也有传感器的相关内容,但是,新课标和教材不但要求学生掌握传感器的使用方法,而且突出了“可以用传感器干什么”的教学思想,有益学生提高能力。陶昌宏说,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观念,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具有普遍的意义。
科普板块留思考空间
据了解,新教材中增加的科普知识版块内容将带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例如,教材提出了“牛顿力学定律的适用范围”留给学生思考。在必修②中,提出“时间和空间到底是什么”的关于黑洞的探索,这些问题可能涉及相对论、量子力学的内容,但教材并不是让学生去深入了解这些学术问题,而是启发学生的思考,开拓思维。学生以掌握物理学知识、研究方法为载体,感悟、形成科学观,这与课标要求是一致的。
顶一下
踩一下
回首页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匿名用户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