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高考 > 正文

什么样的高考模式才算“高效” - 高考

2010-07-20 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我要评论(0)


  又到高考招生时。这个中华文化圈特有的“节日”,形成一道壮观而奇特的“风景”——数千所想招到高质量生源的高校、上千万名想得到高等教育的学子,都挤在这个一年一度的几个月、甚至不到一个月里,以令人惊诧的“效率”,挑选或被挑选、淘汰或被淘汰。

  这样的选拔机制,我们曾经觉得是那么理所当然,因为在中国历史上“自古宜然”,更重要的是因为我们别无选择。然而,当我们逐渐对国外更科学、更现代的教育体制有所了解后,我们逐渐意识到:存在的,未必就是合理的,至少未必是最合理的。或许,正是因为我们的这种考试制度的历史悠久、世界首创,所以才会因其“早熟”和沿袭千年,才拥有过于惊人的惯性力量。

  与教育发达国家的多次高考模式(比如美国一年内可有不下10次“高考”)形成鲜明对比,我国高考是典型的“一锤定音”,即使你可以“钻空子”复读再考,那也得来年再说。虽然,现在开始尝试春季招生,但显然这一批次的学校档次显然不可与7月份这次同日而语,并未起到“重新给一次机会”的明显效果。至于今年才开始试行的高校自主招生模式,也实在名额少得可怜,且多限于城市重点高中,只能对作为“主渠道”的统一高考起到极为有限的补充作用。

  曾经,不少拥护现有高考模式的人,所举重要理由无非是:我国教育资源相对不足,僧多粥少,统一高考,就算不是最科学的,至少也是最公平的、最有效率的。而其所谓“公平”,就是“按分数线撸”,大家愿赌服输;其所谓“效率”,就是“一次搞定”,高校只要准时开学并“接收”新生即可,招生环节简单,“操作成本”很低。反观国外高考招生,以美国为例,不仅要安排多次网上“高考”(SAT或ACT)和“阅卷”,各大学还要详细审核“过线”(这个分数线由各校自定,往往留有余地且很有弹性)考生厚厚的申请资料,有些还要进行长达一个小时、一对一的面试或“电话面试”,而申请资料和面试往往才是大学更看重的内容……在一些国人看来,这当然是“低效率”、不可复制的,而且也极易导致黑幕和不公。

  事实是否如此呢?今天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有了不同的判断,并呼吁中国高考改革应借鉴发达国家的模式。理由很简单:双方的“效率观”和“公平观”有差别。在后者看来,所谓“效率”,绝不应只体现“速度”,更应体现“效益”;所谓“公平”,也不应只体现为“表面公平”。一年只能考一次高考,让很多仅仅是发挥失常的考生不得不浪费一年的光阴、次年再考,或者屈就一个较差的大学,这无疑是对人才及其效用的人为浪费,其效率能否谈得上高、是否真的公平?以单薄的考分作为录取的几乎唯一标准,而将为数众多真正有潜能却不善考试者挡在大学校门外,这又谈何效率、是否真的公平?大呼隆、运动式的报考,让考试和填报志愿变成一种不必要的高风险行为,这又是否背离了选拔人才的初衷?显然,偷懒而简单化的“一刀切”不是真正的公平,也不能带来真正的效率。

  当然,在国外运作良好的模式,并非照搬到中国就可以运作良好,因为我们有自己的国情——“教育诚信”或曰整个社会的诚信体系尚在转型、健全之中。而发达国家的高考招生模式的“支点”,恰恰就是诚信。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只能坐等社会诚信整体趋于完美了才能进行深层次的高考改革,在一些技术性的环节上,我们完全有可能渐进式加以改变,比如,我们近两千年来墨守的“一次性大考”,真的不能改变吗?没试过,怎么知道不行?更何况,外国试了,效果也不错嘛。(作者:陈丹阳)




  本栏目标明转载文章的出处,并保留转载文章在原刊载媒体上的署名形式和版权声明(如有),但本栏目对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属和权利瑕疵情况不承担核实责任。如发现侵犯版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删除。


顶一下

踩一下
 
回首页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评论内容

    热点推荐

    新闻排行

    顶一下


    • 顶一下

      声 明

      敬告广大消费者:诺亚舟在淘宝网设有官方旗舰店及授权经销店,敬告消费者于……

      查看评论新闻中心


    • 顶一下

      基于云计算的诺亚舟云学习系统设计及应用

      基于目前教育信息化及人类学习模式发展的需求,诺亚舟提出“云学习”系统,……

      查看评论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