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考指南:十高校招办主任谈填报志愿注意事项 - 高考
2008-01-28 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我要评论(0)
多年苦读,高考和志愿填报后,就等丰收了。谁愿意输在这最后一关——志愿填报上呢?虽然我们有千万个不愿意的理由,但事实是,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考生就“栽”在这志愿上。为了把有效的事做在前面,本期特约请了十位高校招办主任,为你的志愿进成功之言。
Part 1
高校在录取时,考生的分数在录取中起着重要作用,那么在志愿填报时,我们该如何看待自己的高考分数?如果我的分数高,是否意味着志愿填报就无忧了?
出招人物:罗哲 身份标签:上海交通大学招办主任
观点精华
高考成绩:从看分数到看名次
每年高考后,到了公布成绩的时候,为分数高低或喜或泣的人很多,所以,才常有人以“几家欢乐几家愁”来概括考生及家人此时的心情。
但这里要对考生说的是,别看自己的分数高就觉得万事无忧,成绩考得不高的也不要觉得就“一塌糊涂”了。因为你的分数是高是低,那只是一个绝对的分数,而缺少一个参照。如果你考了600分,光看分数,应该是不错的了,但要是当年你所在省600分以上的有成千上万,你觉得你的成绩还是很高吗?相反,如果你的成绩就550分,而你的省当年所有考生成绩普遍都不高,550分以上就算好成绩了,你为什么就一定要为只考了550分而哭泣呢?之所以这样说,就是想让考生不要单从自己的高考分数来判断成绩的高和低。
有人会问:我不从分数看高低,那应该怎么个看法呢?其实,也很简单,看你的高考分数在你所在的省(区市)的排名最好。为什么这样说呢?就拿报考北大清华来说吧,很多考生都会把首选的目标投向这两所学校。假设这两所大学的文科在某地招生人数共计50人,一个考生的成绩为600分,如果单看成绩的话,你能说报考这两所大学是有希望还是没有希望?但如果根据考生的排名情况,就容易得多。如果你的排名在全省50名之内,说明有较大的把握,在50~100名之间,可能有50%的把握,在100名之后的成功的可能性就越来越小了。
所以,在考生知道成绩之后,往往决定“好坏”的不是成绩本身,而是与这个数字相对应的名次。因为高校的投档过程实际上就是按一定的招生比例,然后从高分到低分这样一个排序的过程。你的档案能不能投到一所高校,就要看你的排名前人数的多少和志愿填报的分布情况了。
当然,考生要明白与自己分数所对应的名次,对于知分填报志愿的考生来说并不难,因为各地在通知考生成绩时,就有一个全省考生成绩名次排名情况。但对于估分的考生难度就相对较大。现在有的学校做得很细,常常在考试后把学生估分的情况进行统计,并排出一个大致的名次,并把结果通知考生本人。这样至少可以让考生知道自己成绩在本学校的位置,进而大致判断自己成绩在高、中等还是偏低的状况。如果学校没有做这样的工作,考生本人也可以从本班或一些其他学校的朋友那里得知他们的估分情况,与自己成绩相比,看情况如何。
Part 2
假如,我们现在知道了自己高考成绩以及大致排名,又如何从成百上千所大学中选择出与我们的成绩及排名相匹配的大学呢?
出招人物:罗斌利 身份标签:电子科技大学招办主任
观点精华
选大学:逐步缩小“包围圈”
现在,我国高校总数达到2000多所,要从这些高校中挑选出就那么几所甚至一所来,同时还要参照学校的录取和自己的成绩或名次,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特别是有的高校在办学层次上都一样,如同是“211”和“985”工程院校,或都属于一般本科或专科类的院校时。
这里就要涉及到志愿填报中选择大学时的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如何给自己定位。关于定位问题,首先就是报考学校批次的定位。比如,我的成绩是处于哪个批次,是上本科一批,还是本科二批或本科三批,或者我的成绩只能上专科批次的大学。
其次是对各批次的大学进行细化,因为有的批次的大学中(特别是在本科一批或本科二批的大学),由于以前的录取分数的差异,所以,即使是同一批次的大学,也往往就细化成了不同层次。如本科一批的大学中,那些部委属名牌大学往往在很多地方生源比较好,录取分数常常偏高,而另一些大学,它们的录取分数就相对要低一些。所以,有的省在志愿批次的设计上也更加细化,如河北、辽宁等地的本一和本二就分成了A、B段,其中A段的大学与B段的大学在录取分数上往往存在差距。
对于没有在具体某个批次再分A或B段的地方,考生在选择大学时,可以自己对高校进行细分,然后根据成绩来确定自己属于哪个层次的大学。如在本科一批中,某考生成绩上了当地本一控制线,但并不是所有本科一批的大学你都能上,如果名次较好,可能上部委属大学或“211”、“985”工程的大学的把握比较大,那就把目标缩小到这些大学中;如果成绩排名已经靠后,可能上地方大学把握要大些。还有,也可以根据以前录取中常出现的情况,把学校分成“冷”、“热”两种,根据“热门高校录取可能偏高、冷门学校录取分数则可能要低”的现象,再根据自己成绩和排名,来确定到底报考哪些院校。
具体落到要选哪几所大学时,在估计成绩能达到录取的前提下,再来选择哪些院校是自己喜欢的,因为每个人选择大学的角度都可能不同,要么是看中一所大学名气、要么是看这所大学有没有我喜欢的专业、要么是看大学所处的地理位置……选择的大学也就不同。这样就把大学的选择范围一步步缩小到那么几所甚至一所。
在对学校的筛选过程中,还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本科二批和专科批中或许都有一些每年在各地录取分数“拔高”的大学,有的尽管是在本科二批中录取,但录取分数常常超过本科一批控制线,如四川外语学院,在四川属于本科二批招生的学校,但录取分数近几年从没下过本科一批控制线;有的学校虽然属于专科,但录取线常常超过本科三批、本科二批甚至本科一批的控制线,如上海海关高等专科学校,(编者注:现更名为上海海关学院)学校虽属专科,在四川的录取分数线近几年都超过了本科一批控制线。所以,对这些大学我们往往就不要单纯以我们的成绩属于哪个批次线内来定位学校的范围,而是要参照这些学校几年来在本地录取的分数,再来选择。
Part 3
经过排名,经过我们的筛选,我们可能知道我们的成绩大致能上什么样的大学了,在选择这些大学时,即是在具体确定某所大学为第一志愿时,有什么好的方法没有?另外,浙江等省在志愿填报的设计上,实行几个志愿都为平行志愿,这之中是否也存在如何报考第一志愿的问题?
出招人物:蔡郑伟 身份标签:厦门大学招办主任
观点精华
第一志愿:险中求稳
从大学的选择意愿看,通常都希望录取第一志愿的考生;从实际录取结果看,生源充足的高校录取第一志愿的学生数量也占绝对优势,甚至有的高校全部录取的都是第一志愿的学生。看来,第一志愿填报得如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考生的录取学校。所以,考生在确定哪所院校为第一志愿时,不得不多费些心思。
在志愿填报中,特别是对第一志愿,首先要说说考生经常或比较容易接受的方法——求稳。所谓求稳法就是考生根据高校近年来在当地的录取分数作为参考,选择当年有可能与自己成绩相匹配的大学,再从这些大学中选择一所作为第一志愿。
这种方法往往容易出现的结果是,志愿扎堆,特别是考后估分和知分填报志愿,扎堆现象更容易出现。事实上,这几年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志愿扎堆现象,有的学校生源爆满,有的学校生源不足,而这些生源不足的大学往往还是本省或省外的热门院校。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呢?这就是一种普遍的心态在左右着考生或家长的思维——求稳,即根据自己的成绩及排名寻找第一志愿最有把握的学校。因为大家都知道第一志愿的重要性,所以往往不敢报考录取分数比自己成绩高的学校。当然,这种方法不是不好,相对来说它还是很多考生愿意接受的方法,万一填报高了,落选了怎么办?毕竟现在升学的竞争压力太大。但是,如果大家都去求稳的话,就容易产生前面所说的志愿扎堆,从而扎堆的学校当年的录取分数就被抬高了,其结果是很多学生落选,出现了稳中有险的状况。另外,有的考生为了求稳,不惜把报考的学校降低一个层次,出现“高分低就”,当然如果考生确实愿意上这些学校,那就另当别论,但如果是为了录取的稳当而报考,这种做法还值得商榷。
除常规的方法外,这里另提几种思考角度供考生参考。
第一是逆向思维。就拿求稳来说吧,如果我们在考虑第一志愿的时候,稍稍换个角度:如果在别人求稳时,自己来个与他们不一样的思维,避开报考看似稳当的学校,而选择另一些可能填报人少的学校。这样被录取的机会反倒可能大一些。
还有,我们在确定哪所大学为第一志愿时,有时不妨可以考虑冒个险。这里所说的冒险填报对象是有一定条件的,主要是针对一些好的大学而言的。如某大学在考生所在地前几年录取分数都呈走高的态势,而且相对来说算很高的了,如果按以前的分数,自己的成绩显然是录取无望的了。这时考生不妨可以考虑来个冒险法。你要揣摩其他考生的心态呀。因为本来这几年该校的录取分数就很高了,今年很可能有的考生就不敢再填报了,这样的话,你报考该校可能还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某名牌大学文科2004年和2005年在四川的录取分数分别为625分和589分,分别高出当地本科一批控制线48分和55分,分数算是很高的了。按这样的分数参考分析,2006年的文科考生至少要高出当地本科一批控制线50分以上才有希望填报该所大学。但结果2006年该大学文科在四川的录取分数线刚刚为本科一批的控制分数线。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往年的高分吓住了一些人。所以,那些第一志愿报考了该大学、并且考分不是很高,特别是刚刚上本科一批分数线的考生,最后却能有机会被该大学录取,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敢于冒险。这里不是一味地强调大家都要去冒险,都去报考那些以前录取分数较高的大学,而是针对那些近几年录取分数都较高的大学,考生成绩达到以前录取分数要求的当然可以报考,而对于那些成绩明显不可能上这所大学但又想就读该学校的考生,有时不妨可以考虑一试。当然,既然第一志愿是冒险,那就要做好第二志愿等其他志愿的选择。
另外,实行平行志愿的省份,对于院校来说,考生所报考的几个平行志愿都是“第一志愿”,是同等的,但对考生来说,还是有顺序之差。平行志愿的排序在录取时是有先后顺序,排序上的先后就是检索投档的顺序,建议考生将自己希望就读的院校在平行志愿中按期望程度依次进行排列。
[next]
Part 4
志愿填报时,我们还有其他志愿,如第二志愿等。上面在谈到第一志愿填报采用冒险法时,还特别提醒考生还要填好第二及其他志愿。究竟第二志愿的填报又有什么好的办法呢?
出招人物:王化深 身份标签:北京交通大学招办主任
观点精华
第二志愿:承诺转化为现实性的几率有多大
大学在强调重视第一志愿考生录取的同时,也不忽视对第二志愿考生的录取。事实上,很多大学每年都要录取一部分二志愿甚至其他志愿的考生。所以,第二志愿填报对考生的录取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就第二志愿报考的方法,平常我们说得最多听得最多的一个观点是——与第一志愿拉开梯度。但考生如何做到我的第一和第二之间有梯度呢?这就很难把握了。从我们经常采用的方法看,就是如果第一志愿填录取分数高的学校,第二志愿就要填报录取分数偏低的学校;第一志愿为部委属或“211”“985”工程院校,二志愿就可以为一些地方院校;第一志愿为热门的大学,二志愿就可以是一些报考相对不热的院校;第一志愿为北京、上海的高校,第二志愿最好就避开这些地方的高校……这些都可能是志愿梯度的体现。
这里想重点说的是,不管考生在梯度的把握上做得如何好,但如果学校压根就不可能招生第二志愿考生的话,即使你的志愿梯度再合理,也不算成功的志愿。
所以,考生不管把哪所大学作为第二志愿,我们首先要看学校是否有招收二志愿的可能。当然,每所学校都不得拒绝接收非第一志愿考生,这是教育部的要求,所以,每所大学在招生章程中都将做出愿意“接收非第一志愿考生”的承诺,以及接收的条件。因此,从理论上讲,每所大学都有接收二志愿的可能。但不同的学校“开出”的条件可能不同,考生还要特别小心。如有的学校规定,在学校第一志愿不满的情况下,可以接收二志愿考生。这什么意思呢?就是只有在第一志愿生源不足时,才招收二志愿。有的学校接收二志愿有分数要求,如即使第一志愿报考不足,但录取二志愿的考生成绩必须要超过学校在当地调档线多少多少分,有的要求40分,有的要求50分,等等。这两种情况,有很大的不同,一个以生源为前提,一个以成绩为前提。两种方式中,前者要考虑的是学校在考生所在地的总体报考人数的多少,后者要考虑自己的成绩是否能达到学校的要求。此时考生就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定,如果考生成绩不是很好的话,建议第二志愿不要报考后者的学校。
上面谈到了高校是否接收考生的可能性及其条件,接下来,我们还要分析某所高校接收二志愿考生的现实性。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说可能性只是学校给考生提供的一种可能,如“在生源不足的情况下接收二志愿”的这一规定,是否可能转化为现实性还值得研究。如北京大学在以前的招生章程中也规定,“在第一志愿生源不足的情况下,接收非第一志愿的考生。”而清华大学也规定,“如果在调档分数线上第一志愿报考人数少于招生计划名额时,学校接收非第一志愿考生。”从是否愿意接收二志愿考生看,都愿意。而现实是,北大和清华基本没录取过第二志愿考生,这就是现实性问题。而那些规定只在第一志愿不足才接收二志愿考生的学校,现实性也或多或少存在可斟酌的情况。而较好的斟酌方式是,不仅看某所大学招收二志愿的条件,而且要看该校在当地是否真正录取过二志愿考生。有关信息可以通过大学的录取最低分数看出一些端倪,如果这个分数连续几年等于某批次控制线,就有可能出现招收二志愿考生的情况,可以直接向此类高校询问确认。如果有第一志愿不足而招收过第二志愿的情况,填报这些学校才有转化为现实的可能。对于那些以前从没录取过二志愿的学校,即使填报了,录取的几率也很小。
Part 5
不管是填报第一志愿,还是第二志愿和其他志愿,我们往往都要参考高校以前的录取数据。而目前高校录取的数据统计中,有最高分、最低分和平均分,这三个数据对考生来说,如何去参考和分析,才能为他们所用?
出招人物:周波 身份标签: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招办主任
观点精华
高考录取数据:参考平均分把握更大
考生在报考某所大学时,肯定要参考前几年的录取分数,这样填报的志愿才有一定的针对性,才不盲目。但如何看待这些数据,以及怎样去分析、参考,则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说说最高分。对考生来说,可以淡化最高分这一概念,因为对考生没有多大参考意义,因为我们说要上大学,首先考虑或担心的是录取与否,而最高分显然不是决定录取与否的关键。
在这三个分数中,对考生意义最大的是最低分和平均分。在告诉考生如何正确使用这些数据之前,先说说如何正确看待这些分数。有的考生在拿到这些数据后,很茫然,怎么看?就看这些分数的高低吗?“你看,这所大学去年在我们省录取最低分为600分,我今年只考了580,可能不行了。”单纯从绝对分数上看,我们很难找出这位考生的错误。但恰恰这位考生就错了,他错在只单纯拿学校录取分数与自己成绩进行对比,而忘了一个很重要的中间参考分数,即该大学在当地所在录取批次的最低控制分数线。这正是很多考生和家长在拿到学校录取的分数线不知道如何分析的具体表现,也是他们容易犯的一个错误。
所以,正确的分析方法是,把某所学校的最低分、平均分减去该学校在考生所在地录取批次的最低控制线,求出一个差值,然后再求出自己成绩减去同年该学校在本地录取批次的最低控制线的差值,最后把两个差值进行比较。前面那位考生,如果上一年该大学所在录取批次的控制线为590分,而今年的控制线为560分,求得的两个差值分别就为10分和20分。上一年该校录取线高出同批次控制线10分,而今年该考生成绩高出控制线20分,按理说,考生是可以报考这所大学的。
接下来,该是考生报考时如何把握最低分和平均分的时候了。考生要清楚的是,在最低分和平均分这两个分数中,平均分是反映高校录取的整体水平,而最低分则是以该校在某地某个专业的分数为统计依据的。
所以,对志愿填报来说,如果单纯要求只要能录取就可以的话,参考学校的最低录取分也可以,但如果还要要求录取的把握更大些或想录取到满意专业的话,最好是参考平均分。因为高校录取是按专业录取,有时学校的最低录取分与其他专业的录取分相差很大。如2005年一大学文科在某省的最低录取分为625分,而该大学的国际经济与贸易、新闻学、金融学、旅游管理等四个专业的录取分都在646分以上,比学校在当地的最低录取分高出21分之多。该校最后录取的平均分为645分,而有超过一半专业的录取分都达到这一分数。显然,我们在考虑志愿时,如果以平均分为参照,则录取的机会也许就会多些。
[next]
Part 6
我们在谈如何报考第一志愿、第二志愿,包括如何参考大学以前的录取数据时,都涉及到大学,那么现在,我们该接着下一个问题:怎么去选择一所大学?以及选择大学时要从哪些细节去认识大学本身?
出招人物:吴奕 身份标签:武汉大学招办主任
观点精华
认识大学:别望文生义
曾经在考生中做过一个调查,就是你在选择一所大学时,是否了解这些内容:是否知道学校办学历史、学校是否属于“211工程”院校、学校的特色有哪些、是否了解学校的招生政策……
能回答一两个问题就算不错的了,而对于学校的特色、招生政策等知道的就很少很少了。这就说明一个问题,考生报考一所学校,往往更多的是从一个学校的名称、地理位置、录取分数、甚至以往的名声上去决定的,而不是从学校是否适合他为出发点的。
在这里,还是要问考生这些问题,你在决定报考某所大学时,你对该所大学了解多少?
那么我们该怎样认识一所大学呢?首先,我们得对学校的办学历史、属于本科一批还是本科二批招生、是否属于“211工程”院校、学校的特色专业和课程有哪些、是否有重点学科、师资力量如何、总体就业率怎样、保送研究生或考研录取的比例如何、文理均衡情况怎样……等等情况。如文理均衡就可以使学生具备完整的知识结构,全面发展;重点学科是职能部门对学科的认可度,国家级重点学科则表明是本学科的最高水平;院士、长江学者、教授的水平和数量是大学整体实力的重要指标;如果你报考的学校或学校的专业师资力量强大,你在大学的几年就可能享受到质量较高的教学服务,而学到更多更扎实的东西;就业率高、就业层次和就业地域的差别即将直接关系到你未来的去向。
这里要特别提出来的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我们的考生很喜欢从一所大学的名称上去认识大学,即“望文生义”,而不是从学校的内涵上去了解。如有的考生一听到说是农业类院校,就觉得专业一定就是与“农”相关,甚至认为出来就业也难逃“农”系列;有的认为师范类院校专业要么就是语、数、外等专业,出来也只有当老师;一听矿业、地质类的大学,觉得学校出来就是采煤、挖矿或翻山越岭去搞勘探工作……诚然,这些院校有这些方面的专业,但很多院校在专业设置上都充分考虑了市场的需求,所以专业的覆盖面也越来越广,不仅就业不一定是农或师或矿行业,而且随着社会发展,即使是这些行业,其工作内涵和环境也不等同于传统概念。
还有一点,考生在了解院校或选择院校时还存在一种地域“歧视”。都喜欢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而对西部高校有一种偏见,认为西部地区高校就是设备不好、师资不精、氛围不佳,从而在思想上轻视对这些大学。其实,西部很多大学在教学、师资等各方面并不逊色于有些发达地区的高校,况且在信息时代,地域的相对偏僻并不等于资讯的偏僻,能够考入这一类高校,享受较优质的教育资源,又何乐而不为呢?
Part 7
与考生如何选择大学以及怎么认识大学相对应的就是专业了,考生又该如何去选择和认识呢?另外,现在很多大学实行大类招生,这与纯粹的专业选择有什么不同?
出招人物:穆琳 身份标签:北京林业大学招办主任
观点精华
专业内涵:不能乱点鸳鸯谱
考生的志愿,除了大学,就是专业的选择,这两者在志愿中都缺一不可。
如何选择专业的方法,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根据自己的理想志趣、性格与特长来选择。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在未来的学习、工作中无疑可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只要有了这个“主心骨”,就可以大胆取舍,果断选择。例如你想当老师,还是想做医生,还是想做记者、法官、会计师、电脑专家等等,换句话说你就是对哪些兴趣较高。考生一旦确定了兴趣所在,在选择上就可围绕这一兴趣的主题来做文章。
说到选专业,我们要注意对热门与冷门的选择。所谓的“热门”和“冷门”专业是相对的,暂时的。事物总是处于不断变化中的。考生及其师长必须考虑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以长远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目前的“热门”和“冷门”专业。这个时期的“热”可能就是下个时期的“冷”,“热”到巅峰往往就是“冷”的开始。也就是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其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冷门”和“热门”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热门”专业当然好,但要看是否适合自己,不能只听别人说某专业就业方向、就业前景、以及工作环境和待遇如何如何,就不管三七二十一,也不管适合不适合自己,去盲目跟风填报。考生千万别不顾自己的爱好而一味追求“热”,挤独木桥。否则,落榜的几率就大得多。事实是,只要考生报考适合自己的、感兴趣的即使是“冷门”专业也一样可学出成果。反之,再“热门”的专业,如果不适合自己,即使考上了,也往往学不好,也可能将一事无成。每年,大学里很多人申请转专业,甚至有的人还会因为专业不适合自己而退学重来,这些人要么是不知道专业的真正内涵,要么是没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所在。
其次,要了解专业的内涵。这就是具体对专业的了解。如果我对自己的兴趣已经确定,下一步就是找到与兴趣相关的专业,就需要对相关专业的内涵进行了解。一般了解一个专业常常先从专业开设的课程、培养目标、就业方向等几个部分着手,再进一步全面了解专业的学科发展、师资力量、硬件条件等,既要看“表”,又要看“里”。尤其读那些看似相似的专业,更应该弄清之间的区别。如“社会工作”与“社会学”是不是一个专业?“汉语言文学”是不是就比“汉语言”多两个字?物流工程与物流管理究竟有什么区别?生物医学与生物工程到底有什么不同?公共管理、工商管理、行政管理这三个“管理”有什么分工不同等等。就拿社会工作与社会学来说,社会工作专业是按照国际标准多角度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恰当应对变化”等方面的综合素质;而社会学专业培养的是具备较全面的社会学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较熟练的社会调查技能的专业人才。在选专业时,面对一些名称相似的专业,一些家长和考生常常会因为“乱点鸳鸯谱”而造成诸多遗憾。
还有很多从字面上难以说清的专业,也需要从专业课程、培养目标等方面去了解专业内涵,如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电子商务等。
认识专业还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单从专业名称上片面地认为这个专业将来可能是做什么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望文生义,比如看到专业前冠有“国际”之名的都以为今后工作肯定与“国际”打交道。
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校甚至独立学院都推出了按大类招生的政策。按大类招生对我们来说,最大好处就是填报志愿可供选择的范围更宽。一个大类相当于一个“专业集群”,每个大类中又有若干个专业。我们如果填报这样的几个“集群”,志愿选择的范围就更大了。但按大类填报志愿也要注意一些细节。一般来说,大类招生进校一年或两年三年后,还是要分流到具体的专业,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专业这一问题上来。所以,在填报志愿之前,我们应该了解某大类包含的专业有哪些,其中有没有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如果没有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就要另做他选。
Part 8
不管前面谈到的怎么去定位也好,还是怎样去选第一二志愿也罢,我们都谈到了一个共同的问题——高考成绩,特别是考后填报志愿时,成绩更被认为是重要前提。那么,在选择学校或专业中,我们如何平衡它们之间的关系?
出招人物:吴奕 身份标签:武汉大学招办主任
观点精华
志愿基础:我的志向是什么
高考成绩是决定考生被所报考的高校录取与否的决定要素,成绩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考生能否进入自己心仪的大学或专业学习,所以,考生决定报考哪所大学,主要是由高考成绩说话。
尽管高考成绩虽然非常重要,但它只是决定高考志愿诸多因素中的一个因子,它不能代表考生的兴趣、爱好,也不可能准确预见社会的需要,所以不能不看高考成绩,也不能只看高考成绩。那种完全以成绩来决定报考的学校和专业,而放弃了本人的兴趣、爱好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事实上,现在知分填报志愿中,就有一些考生全凭考分选大学和专业的现象。如有的考生在志愿填报时,就是完全根据高考成绩来看能报哪所大学就报哪所,至于其他如专业、爱好、兴趣、志向等都搁在一旁了。曾经有考生家长在咨询时问我,以他孩子的成绩,可以报考武汉大学的哪些专业。我就问他,你孩子喜欢什么专业?你了解你孩子的想法吗?你知道孩子今后想做什么?结果,有的家长说,“没考虑那么多,只要孩子先上学就可以了”,还有的家长说,“别人说我孩子的分数就应该上某某大学的某某专业”,几乎所有的家长在考虑志愿填报时都疏忽了考生本人的兴趣和爱好。这就是典型的凭分数决定志愿的代表。
诚然,不管是考前还是考后的志愿填报,考生必须要考虑高考成绩,这是考生能否被高校录取的基本前提,如果成绩达不到要求,考生肯定无法被录取,关于志愿的合理与否就更无从说起了。但我们更主张考生先能确定自己的兴趣、志向,大致选择出一些相应的专业,再从有可能被录取的大学中选择自己相对满意的大学。也有一些家长在咨询时说他们的孩子是先确定志愿,后来看到武汉大学有这样的专业,而且估计考分能够达到武大往年的录取分数,所以孩子最后决定报考武汉大学。
于是我给家长们建议:填报志愿时既要看考生的高考成绩,了解考生在本省考生中所处的大概位置和名次,但又不能光看高考成绩,关键还要看孩子本人的兴趣和爱好,同时还要考虑到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情况,综合分析,合理搭配冷热专业,有一定的学校和专业志愿的梯度,这样,才能够保证考生的专业志愿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增加考生被心目中的大学和专业录取的几率,同时又能降低进校后学生专业不满意的风险。
[next]
Part 9
从前面各位老师谈到的内容看,考生志愿填报要注意的有很多很多的点。但就考生是否可以被高校录取来说,就涉及到考生成绩和志愿、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的政策和高校录取政策。那么,考生在报考中如何处理志愿与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出招人物:刘琳琳 身份标签:中国政法大学招办主任
观点精华
报考依据:知己、知彼,一个不能少
考生志愿反应出来的就一张志愿表,但是否能被录取,就取决于考生本人的情况、各地省级招办的政策和学校的录取政策,这三者应该成为考生报考的主要依据。很多人都喜欢用“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句话来形容这三者之间关系,很有道理。所谓“知己”就是指考生本人的情况,知彼就是各省级招办和大学的政策。
先说说知己。知己包含的内容除了前面说到的考生的高考成绩、爱好、志向外,还应包括自己的身体情况。身体情况主要看考前的体检结果。在我们每个人的体检结果意见上,医生会根据你的视力、听力、内科、外科等体检结果给你报考提出建议,如是否有无报考受限专业的情况,是否有不宜报考某些专业的情况等。如有,就要尽量避开这些专业。
在知彼中,考生对当地的政策也应全面了解,如录取共分多少个批次、各批次分别有哪些大学,都有哪些加分或降分投档政策以及自己是否符合这些加分、降分政策。就加分或降分一项,各地除了教育部规定的项目外,还有很多相关加、降分政策,如北京获得区、县级见义勇为荣誉称号考生可加分;黑龙江优秀专家和获得博士学位人员的子女,在所报黑龙江省内院校调档线下则可降分投档;四川第一志愿报考农林类院校的农林专业可加分;上海第一志愿报考外地院校可加分;河南第一志愿报考农、林院校的考生可加分;河北农村户口的独生子女可加分,“教育世家子女”报考示范专业也可加分;重庆农村独生女可加分……
如果本地有加、降分投档录取的政策,一定要重视。要知道,高考中多挣1分也难,如果我们在志愿填报时稍加留意,少则几分(一般最少为5分),多则高达20分,这之间的变数不言而喻,肯定好处多多。
最后就是学校招生政策。有关学校的招生政策,主要从学校当年的招生章程中来,并且招生章程是学校录取考生的依据。所以,考生志愿填报一定要读懂读透意向高校的章程。章程中除了包括是否接收第二志愿规定外,还有录取时投档比例、志愿分数级差是多少、对加分考生的录取办法、是否录取往届考生等。这其中要特别留意某些专业是否对考生有补充规定,如有的学校的某些专业对考生有身高要求;有的专业对考生相应的单科成绩有要求;有的还会对男女比例有要求……这些内容考生都要在志愿填报前仔细阅读,并慎重选择。
Part 10
落榜问题,是每年很多考生特别关心的问题,在志愿填报时,凭现有的成绩,考生如何最大程度做到不落榜?
出招人物:张稳刚 身份标签:兰州大学招办主任
观点精华
避免落榜:报考院校、专业讲究多
近年来,虽然全国的招生计划逐年增加,但升学竞争依然激烈。对于广大考生而言,激烈的高考竞争不仅要在成绩上决出高低,更为重要的是,在成绩达到或超出录取分数线后能否被高校录取,能否录入自己满意的专业志愿,填报志愿不能不说重要。
从目前报考人数与招生人数的比例看,高考不可能做到人人都被大学录取,必定有部分考生要面临落榜。分析落榜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考生成绩达到了最低控制分数线,但却未被录取;二是考生成绩达到了某院校调档线,由于专业志愿填报不合理等情况而退档;三是考生成绩未达到最后批次的录取控制线,而无法投档。
针对前两种情况,如何在填报志愿中避免失误而造成落榜,这就需要考生慎重填报志愿。
第一种原因,就是考生志愿填报过高,这里就涉及到第一、二志愿和其他志愿填报的策略(编者注:具体请参考前面关于第一、第二志愿填报的意见和方法)。
这里要重点针对第二种情况给考生提出几点建议。
对于分数刚刚达到院校调档线,因总分偏低而落榜的考生,这是因为院校调档比例总要超出实际录取计划(一般为120%以内),即在进入院校调档线上的考生中必然有部分考生要被退档,而总分偏低的考生往往有可能在退档之中,如有的院校在招生章程中就退档理由给以明确规定“总分低”。在录取中,这类考生中往往会有这样一种情况:正好处在调档线上的考生被录取了而分数高者反而被退档,这又涉及到专业志愿填报的问题。
一种可能是几个专业志愿没有梯度,都是一些录取分数偏高的热门专业而又不服从专业调剂。这就需要考生在填报时注意合理选择专业的冷与热,不要全部填写相对热门的专业(即相对报考人数集中的专业);
二是可能填报的专业有自身的培养要求,而这些要求也是院校在招生章程中向社会公布了的,如单科成绩要求、外语语种、体检不符合专业培养要求、性别、身高受限等。就单科成绩要求,如兰州大学2007年的外语类专业均要求考生高考笔试成绩外语在120分以上,语文90分以上,如果你笔试成绩达不到,在相同条件下,很可能会被退档。如在报考对象的性别要求一项,同济大学2007年的女子学院在招生章程中规定只招收女性考生,如果你是男生而填报了该学院的某专业,学校怎么不会退你的档案呢?
三是有些院校也明确规定了专业级差的分数,如兰州大学2007年招生章程规定,专业级差限制在5分以内。所以,专业志愿填报时要注意合理的层次,次序越靠后,被该专业录取的可能性越小。
在我们分析了以上几种落榜的原因后,就可以找出避免落榜的办法了。
首先还是要做到专业要有层次、有梯度,所谓的冷热要搭配,前一个专业热一点没关系,还有后面相对报考者少的专业来“保底”;即使所填专业都录取不到,考生还可以在报考时加一个“服从专业调剂”,也是一种补救的措施;其次就是需要考生在填报志愿前认真阅读所报考院校的招生章程,注意这方面的规定。所报考的专业要避开体检时受限和学校补充规定受限的专业,如果招生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音乐表演专业明明要求报考男生身高不得低于1.70米,而你的身高只有1.65米,即使你报考,学校在录取时,退档的考生中很可能就有你。
顶一下
踩一下
回首页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匿名用户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