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高考 > 正文

金庸PK鲁讯 高中语文应该学习什么功夫 - 高考

2007-10-16 来源:课堂内外(高中版) 我要评论(0)


  我们该怎么学好高中语文,语文课又该学些什么,“节能作文”是什么,没有标准答案的语文新教材该怎么学……2007年8月28日,应邀来渝讲学的著名学者孔庆东,就目前争议很多的北京语文新教材的相关问题,接受了《课堂内外》高中版的独家专访。

  高中语言:我们该学些啥“武功”

  策划:《课堂内外》高中版 执行:纪言 

  “这是一套既反对保守,又反对过激的新教材,最核心的理念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8月28日,北京2007年版高中语文新教材编委之一的孔庆东,就目前这套新教材的诸多争议,首次做出权威回应,同时对高中语文学习发表了许多精辟见解。

  金庸的作品没有大量进入教材

  对广受争议的金庸作品再次入选高中语文教材,孔庆东说:“这是谣传!”

  他介绍说,在这套新教材中,《雪山飞狐》只是作为选修课文节选了一段,作为一种语文文本,供学生自主阅读、了解,而不是必修的精讲课文。金庸作品并没有大量进入语文课本。

  武侠作品能否作为课文?在回答这一问题时,孔庆东说:“武侠作品好不好,能不能作为课文,要把是否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选择标准。”作为研究金庸作品的专家,他不提倡中学生都去读武侠,即使要读,“也要读优秀的武侠小说”。

  孔庆东说,即使要选择武侠作品进入教材,也一定要慎重,要选取最好的作品,否则,学生会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武侠”。

  鲁迅依然是中国伟大的作家

  “鲁迅依然是中国伟大的作家!”孔庆东用一句话回应了对《阿Q正传》等经典作品被删除的质疑。

  他说,“阿Q”不会退出语文教材,阿Q的“精神胜利法”具有丰富的内涵,但是和鲁迅的其他作品一样,现在的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他主张选择一些能让学生读懂的文章,并从中去了解和认识鲁迅。高中的时候可以选择一些有一定深度的鲁迅作品。

  有一种观点认为,现在“对鲁迅作品存在阐释过度的倾向”,孔庆东说,判断“阐释过度”要从作品本身来衡量,只有超出了文本蕴藏的多层次文化意味的阐释才是过度的。

  对鲁迅的作品,他认为不是“过度阐释的问题,而是阐释得不够”,最大的问题是现在老师对鲁迅的讲解很“僵化”。学习鲁迅作品最重要的问题在于老师怎样去教。

  “《阿Q正传》等作品被关注得很多,这次选入新教材的《铸剑》,也是鲁迅很重要的作品,但长期被忽略。”孔庆东说,鲁迅的精神就是一种“铸剑精神”,他本身就如小说中的“黑衣人”一样,一直在向旧的黑暗势力复仇。

  英雄、先烈、牺牲??这样一些“红色语言”,对今天“90后”的高中生还有吸引力吗?当他们面对这样一些内容的课文时,是否还能接受?

  作为编委之一,孔庆东大力主张在新教材中保留这一部分内容。他认为,现在的语文课,面临着很严重的形式和内容分离。讲的更多的是一些小感动、小情绪、小体验,软绵绵的东西很多。而且,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凡是被认为是弘扬人性的,就都认为不是人性的”,“红色经典”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孔庆东说,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这是一种“精神”。“包括很多发达的国家,都不会忘记,越发达越不会忘记,包括他们的敌人”。如果忘记了这点,就无异于放下了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会把我们的孩子置身于一个危险的境地中。

  他主张选择这部分内容,就是为了在教材中达到一种平衡,增加一些“硬”的东西,让学生从中知道什么是“大义”,至少也要让他们学会去问一句:自己的生活是怎么来的。

  而且,这些“红色经典”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继承传统的同时要包容“新语文”

  很多传统的文言文经典篇目被删除,大量当代作家作品包括“网络语言”入选,成为这套新教材的另一个争议热点。很多人担心这会削弱学生的阅读能力,扩大文化断层。

  “文言文还是占到了50%。我们反对轻视文言文的倾向。文言文是传统文化最主要的载体。”孔庆东在介绍这部分内容的编写理念时说。

  他主张,文言文的学习,应该?化枯燥的语法体系,少讲知识,重点培养学生“读懂”文言文的能力。

  选入当代作品和“网络语言”,孔庆东认为这符合“语文”发展规律,那种“新作品”不能进入课本的观念不对。他举例说,鲁迅的《故乡》,一问世就选入了中学课本,并成为传统名篇。

  “语言是流动的,每个时代都会有自己的‘新语文’,而且也都有一部分会进入主流语系。凡是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就是需要关注的‘语文现象’。而语文素养,也包括对当下文化现象的解读。” 孔庆东说,“语文课本的编写,实际上就是‘进进出出’的问题。”

  英雄、先烈、牺牲??这样一些“红色语言”,对今天“90后”的高中生还有吸引力吗?当他们面对这样一些内容的课文时,是否还能接受?

  作为编委之一,孔庆东大力主张在新教材中保留这一部分内容。他认为,现在的语文课,面临着很严重的形式和内容分离。讲的更多的是一些小感动、小情绪、小体验,软绵绵的东西很多。而且,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凡是被认为是弘扬人性的,就都认为不是人性的”,“红色经典”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孔庆东说,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这是一种“精神”。“包括很多发达的国家,都不会忘记,越发达越不会忘记,包括他们的敌人”。如果忘记了这点,就无异于放下了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会把我们的孩子置身于一个危险的境地中。

  他主张选择这部分内容,就是为了在教材中达到一种平衡,增加一些“硬”的东西,让学生从中知道什么是“大义”,至少也要让他们学会去问一句:自己的生活是怎么来的。

  而且,这些“红色经典”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next]

  继承传统的同时要包容“新语文”

  很多传统的文言文经典篇目被删除,大量当代作家作品包括“网络语言”入选,成为这套新教材的另一个争议热点。很多人担心这会削弱学生的阅读能力,扩大文化断层。

  “文言文还是占到了50%。我们反对轻视文言文的倾向。文言文是传统文化最主要的载体。”孔庆东在介绍这部分内容的编写理念时说。

  他主张,文言文的学习,应该?化枯燥的语法体系,少讲知识,重点培养学生“读懂”文言文的能力。

  选入当代作品和“网络语言”,孔庆东认为这符合“语文”发展规律,那种“新作品”不能进入课本的观念不对。他举例说,鲁迅的《故乡》,一问世就选入了中学课本,并成为传统名篇。

  “语言是流动的,每个时代都会有自己的‘新语文’,而且也都有一部分会进入主流语系。凡是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就是需要关注的‘语文现象’。而语文素养,也包括对当下文化现象的解读。” 孔庆东说,“语文课本的编写,实际上就是‘进进出出’的问题。”

  这套引发争议的新教材,到底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这套教材最精华的地方在课后练习。”孔庆东解读了它的“独门秘笈”,“每个单元的后面,都由浅入深设计了练习。重点在于教会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用轻松有趣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活动,从中提升自主学习能力。这套教材没有标准答案!”

  新教材的另一个亮点则是“网络平台”。教材编写过程中,编写组曾在40个试验班进行试讲,每个班都在网络上搭建有一讨论区。很多课本“装不下”的内容被放置到了这里,供学生深度阅读,同时,学生在这里对所学内容进行充分讨论,学生和学生、学生和老师完成交互式的再学习。而老师,只是一个组织者。

  “在具备网络基础的学校,这套教材将发挥巨大的威力!”孔庆东这样评价这一“时髦”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不是培养作家

  “语文教育曾?有两种倾向:一种是把语文当作语法的试验基地,另一种是把语文当作‘文学史全本’。这都不是语文。语文是一门独立的科学,关注的是独立的语言现象。” 在回顾中国近百年的语文教育时,孔庆东说。

  “语文课不是要教学生成为作家。语文最重要的目的,是培养一个人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并理解别人的思想的能力。”他希望语文老师“不管讲多么难的课文,也要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要培养学生对语言的兴趣”,“怎么教”才是让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所在。

  对许多同学“怎么才能学好语文”的问题,孔庆东说:“要学好语文不能光在语文课堂上,要喜欢文字,喜欢阅读。现在可阅读的东西很多,要从找书看到学会挑书看,看好书。”

  虽然学习语文不是为了成为作家,但是“写作”能力是一个人语文能力的直接体现。孔庆东传授的写作秘笈是:“真正的作文创新不是形式,而是要有‘内功’,要写‘节能作文’,用最精练的文字表达最多的思想!”)

  北京语文新教材·新闻背景

  北京高中语文教材“大换血”

  2007年9月1日新学期开始,一套全新的语文教材,发到了北京市东城、西城、朝阳等9个区县的高中生手里。

  在这套教材里,阿Q走了;陈焕生不见了;“孔雀”也不再南飞了;?有的许多传统“文言文”名篇被删了??而其中最引人瞩目的“焦点”,就是金庸的《雪山飞狐》代替了鲁迅的《阿Q正传》。同时,鲁迅的一些名篇也被删除。

  “火星语”是在新人类中大行其道的网络语言,特点是用大量的符合和字母组合来作为表达方式,让很多老师像看天书。但在这套教材中,一篇《新鲜的网络语言》却堂而皇之地成了一篇课文。

  大量当代作品,特别是不少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作品入选,是新教材的又一个特点。比如余华的小说《许三观卖血记》,编者认为从中可让学生学习“讲故事”的另一种方法。铁凝、贾平凹、阿城、海子等的作品也被选入。

  在外国文学部分,教材也“碰了以前铁定不敢碰”的作品,选入了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百年孤独》。卡夫卡的《变形记》和加缪的《西西弗神话》,也是新教材的必修课文。

  “文言文”变动也很大,《触龙说赵太后》、《六国论》、《过秦论》等许多古文名篇被撤下。

  《红灯记》、《杨门女将》等京剧选段,则是第一次选入高中教材。此外,《红岩》、《红旗谱》、《林海雪?》等红色?典被编委认为是必须要收入的。

[next]

  北京语文新教材·观点激辩

  “前卫”还是“传统”

  这套被编委称之为“前卫”的语文新教材,因为内容的变动幅度较大,消息一出就引发了激烈的争论。支持者认为新教材“适应了时代的需要”,反对者则认为“快餐文化取代了有思想深度的精品文化,预示着教育娱乐化时代的全面来临”。

  正方

  观点一:语文就是要培养“母语情结”

  语文课需要承载,固然有继承传统文化、培养民族精神等任务,但是最基本的母语训练功能同样不容忽视。而实际教学中对“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的过分强调,让我们离自己的母语越来越远,以至于我们都忽略了语言的基本功训练。

  观点二:语文课本内容理当不断“刷新”

  语文课本毕竟不是历史课本,就是应在不断“刷新”中体现时代的变化。

  只有包容更多的题材和表现样式,展示更多新时代的生活场景和内容,提供更多的生活理念、价值理念,才能让学生在分析比较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贴近时代,贴近学生,是语文课本的应有之义。

  反方

  观点一:语文课不适合学生的兴趣

  鲁迅与金庸不具备可比性。鲁迅的作品中有一种精神可以引导人;而金庸的武侠小说,只是一种消闲读物。这样的课改是一种堕落,是大国文化的堕落,令人悲哀。教育毕竟不是娱乐,拼命去迎合教育对象的口味,我们的民族精神安在?我们的传统文化安在?

  观点二:这个时代已缺乏欣赏经典的耐性

  那些被删的经典篇目陪伴了几代人的成长,它们的思想性、文学性和写作技巧都非常值得称道。学生抗拒经典作品,并非因为他们产生不了共鸣,而是教学方法有问题。在我们这个时代,已经缺乏欣赏经典的耐性了。假如这些经典作品从语文课本中从此淡出了,这些学生以后还会不会懂得欣赏经典的魅力?

  北京语文新教材·采访实录

  北京高中生:我们这样看“新语文”

  北京高中生如何看待这套新教材?他们是否也认为这是一套“前卫”的教材?对语文学习,他们有着什么样的感受和期望?看看他们自己的说法。

  闵亦晓(北京市朝阳外国语学校 高三<1>班)

  作为一名已经学完了高中所有语文课本的高三学生,当我看到鲁迅的《药》《阿Q正传》《记念刘和珍君》都被新课文取代时,不禁想起以前在语文课堂上老师带着我们一步一步去读鲁迅“冷嘲热讽、针砭时弊”的场景。尽管他的文字抽象难懂,但文字背后的深思和他对苍生的??之心也总震撼着我。

  同样不再出现的许多古文名篇,也难免让我心中一颤:以后的学生还有这样的机会去品味经典么?没有鲁迅的一语中的,没有古文的字字珠玑,还哪来的文化?不去练习阅读那些思想深邃、文字精妙的文章,又何从谈起培养学生的语文技能呢?

  毛润丰(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高二<1>班)

  不能否认,教材的改革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课堂的范围扩展延伸了,可以有更多的机会走向社会,走进生活,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用自己的身心去感悟。学生掌握的是终生有用的学习方法,而不是所谓的语文知识;脱离了灌输式的教育模式,才能够更大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思路。

  祝箐(北京市朝阳外国语学校 高三<1>班)

  在我看来,语文学习有两点关键因素,一是基本技能的掌握,二是传统文化的赏析。因此,所谓的改革重点应当关注考试的形式,变死记硬背为融会贯通,这样才可感受到语言文化的精髓。而一味?合时代发展的潮流,删去语文课本中的?典篇章,填入一些看似流行,却远非精华的课文,这样做不仅治标不治本,更会让学生们在高中三年中失掉了太多品味?典、提高素养、培养技能的机会。

  高姗(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高一<1>班)

  我是刚迈进高中的新生。据我对教材的了解和认识,一些?典老文章被删去,而由新的脍炙人口的作品取而代之,这样更能?合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阅读兴趣,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但是,对于一些?典著作随着时代的发展慢慢被人们忽视,也是值得大家去注意的。

  上海语文老师:学生不能拿来试验

  李郦,上海复旦大学附中语文教师。自2005年开始,为高中生开设“童心文学”选修课而广受关注。

  课:这次北京高中语文新教材的篇目变化,和上海市的教材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李郦:这次北京被删的名篇《孔雀东南飞》、《药》、《促织》、《过秦论》、《病梅馆记》、《项脊轩志》,上海从高年级阶段调到了2006年秋季试用本的高一阶段来学习。而《石钟山记》、《五人墓碑记》、《陈奂生进城》、《阿Q正传》、《伶官传序》、《六国论》,现在还在2002年上海的秋季试验本中继续使用。《哦,香雪》和《变形记》,上海之前就已选入,现在还保留在教材中。

  课:为什么在旧的名篇上京沪两地的选择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

  李郦:个人认为选文差异并不能代表选文指导思想的差异,只不过是把教育思想寄托在不同的载体上。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大家的想法其实还是趋于一致的。

  有人抱怨旧的名篇没有新意,其实是自己没有办法找到创新的讲法。举个例子,京版认为《促织》“现实主义更浓厚一些,不是最能表现《聊斋志异》特色的作品”,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促织》讲人的异化,人变成蟋蟀,其实也是中国的“变形记”。

  课:应该怎样才能教好、学好语文课?

  李郦:不管面对什么样的教材,都要努力寻找教材内部的系统性,只有把教材挖深挖透,才能上好语文课,让学生学好语文课。只有把课文之“本”体现出来,让学生有“本”可依,才不至于丧失语文学习的方向。毕竟,教材可以试验,学生不能拿来试验。


顶一下

踩一下
 
回首页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评论内容

    热点推荐

    新闻排行

    顶一下


    • 顶一下

      声 明

      敬告广大消费者:诺亚舟在淘宝网设有官方旗舰店及授权经销店,敬告消费者于……

      查看评论新闻中心


    • 顶一下

      基于云计算的诺亚舟云学习系统设计及应用

      基于目前教育信息化及人类学习模式发展的需求,诺亚舟提出“云学习”系统,……

      查看评论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