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省区2007年高考历史试题的变化及复习建议 - 高考
2007-10-10 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我要评论(0)
历史教学应关注"学以致用"
——四省区高考历史试题的变化及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启示
山东卷 在平稳持重中体现大气
提供了大量新情境。包括图片、地图、诗歌等,重点考查了考生历史探究的方法和能力。如第9题通过明代男子帽式的规定,要求考生正确理解材料,认识"服饰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具体体现";第11题通过白居易的诗反映农耕文明的特点;第12题通过研究性学习地图考查根据地的发展;第14题通过1953年版人民币考查新中国的民族政策等。这些题目体现了命题者希望在新情境下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进而使学生明确史料研习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学会去伪存真、去粗存精地进行历史探究的方法和能力。尤其是第12题引导考生"在研究中研究",通过对研究者的素材的判断进而理解研究者的课题,这是学术研究,也是历史探究的重要方法,有利于学生形成学术思维。新情境的出现并不影响对重点知识、热点知识的考查,第25题通过"罗斯福新政"考查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小切口,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体现了关注社会生活的倾向。如第9题明代男子帽式的规定,第11题中国古代农民的生活观念,第15题一个英国人在中国的经历,这些试题不但有效地考查了主干知识,而且让师生感受到了新课程的活力。
体现了浓郁的山东地方特色。第26题把山东在古代的重要地位、近代教育与经济的发展融于一体,凸显历史教育的爱国主义、和平主义和人本主义内涵,开口小、跨度大,有较强的思维要求,有助于对考生的思维品质、心态和公民道德观进行检测。尤其是第2个小问题考查了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并且要求考生从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作进一步阐述。
选做部分重点稳中有变,涉及了三个模块的内容,分值小,并且注意到了难度系数的平衡,更注重思维能力的考查,具有一定的区分度,突出地体现了新课标设置选修模块的意图。
广东卷 充分传递理念
注重把握基础和主干知识,纯记忆性知识都以运用的方式出现。比如第2题、第3题、第5题,体现了教育部考试中心对历史学科考试能力中"再认、再现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的要求。事实上,如何依据课标和考纲,在四个版本的教材中寻找平衡,真正地做到"考学生的历史素养"而不是"考学生对历史教科书的掌握情况",对实验区高考命题是一个考验,也将对今后的教学起到有效的引导作用。有许多试题都是通过对历史遗物的观察和提取有效信息,来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与理解能力。比如第1题的关键词是"商朝"、"农耕",这样的判断式选择题是考记忆,但考得有新意、有运用,能够把知识激活;第3题既有文化史又有政治史知识,包含了"印信"的历史文物价值及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第6题需要学生综合题干信息和图片信息才能完整、准确地解题,这些都引导教学从死记硬背向研究性学习转变。
从各个角度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比如第8题1942年报纸对军人的评价,第10题饮食文化,第21题人们对经济危机的体验,第24题自来水管理员的分析等,这些角度体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历史,社会生活也是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观点,试题设计的切入点"平民化"和"大众化",引导新课程改革要积极关注普通人的生活,而非只是"帝王将相"的历史。
试题突出学科特色,注重考查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第26题从历史研究的方法与观点出发,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归纳能力、对历史史实的分析能力、对历史研究方法的理解与认识能力,形成"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逻辑思维能力。此题看似平凡,但它涉及的知识背景是明朝中后期的经济、文化状况,关注点是妇女婚姻观的矛盾与冲突,能力点着重落在史学研究方法,要求学生区分官方文献、学者著作和小说在研究历史中的作用与地位。这一考查方式尤其凸显了"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整理,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这两种能力的重要性,为全卷的一大亮点。
注重了史观的变化。第29题不直接考查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具体史实,而是从两种历史观着手,考查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展示了"革命史观"和"近代化史观"下对历史事件评价的不同,从多个角度看问题,引导学生"把历史事件、人物、观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揭示其本质",突出显示了对历史观的理解与认识。看似一道评价题,但实是"于无声处听惊雷"。
宁夏卷 继往开来,选做题亮点频频
选择题以基础知识为主,注意了新课改第一批考生的适应性。选择题中有7题创设了情境,有选择了教材曾经出现过的场景,比如第25题的雅典议事会、第31题的苏轼《黄州寒食诗帖》、第33题的十月革命攻占冬宫等,题目不偏不怪,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第一年高考的过渡性。
选做部分不但覆盖面广而且充分考虑到了试题难度系数的平衡,都具有一定的思考性。比如第42题A部分通过"戊戌变法"的几段材料,要求考生分析变法的背景和失败的原因,这既要一定的知识储备,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材料提出信息。在研究材料中,让学生亲历处理信息的探究过程,从一定程度上考查了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第42题B部分则更显精彩,通过罗斯福对"四大自由"的阐述和毛泽东对"自由民主的中国"的阐释,不但考查了双方提出各自观点的背景与意义,更重要的是在试题中体现了东西方不同社会对"自由"概念理解的异同,引导师生对人类追求共同理想的认识,进行了价值观的教育,此题实为宁夏题的最大亮点。第43题C部分从市民对战争态度的转变引发对战争的思考,不但有对材料信息的提取,还有对原因的分析,这一材料的引用突破了传统对战争评价的考查方式,以战争的参与者、受害者而不是以战争的策划者为视角来出题,对生命的关注溢于题面。其中,第2个小问题"你认为还应该从哪一角度分析战争的性质"更能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评价同一事物。
海南卷 材料新意迭出
打破了模块间的界限。将政治、经济、文化联系起来,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和阅读理解运用材料的综合能力。最有代表性的是第二卷第26题"雅典民主政治"、第27题"1953-1985年我国两次农业增产原因及背景的不同"、第28题"法国《人权宣言》和《世界人权宣言》异同,依据材料概括中国人权观的特点",突出了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三条主线,并注意将中国与世界联系起来。又如客观题的第8题,把古代中国经济和文化结合起来。
注重创设新情境。比如第14题竹枝词、第16题《东方杂志》、第17题新四军军歌等,尤其是第31题引用海明威小说梗概、第33题引用探险家和酋长不同的叙述,都让人耳目一新。
根据调研,一线教师对今年新课程历史试卷还是存在一些困惑。比如,海南历史试题设计在切入点上有比较浓厚的"旧教材"痕迹;从试卷内容比例看,显得不太均衡,选择题经济史内容考查偏多。海南和山东的历史试卷提供的材料文字量稍大,考生反映答题时间偏紧,从而影响测量的信度;混淆了必考和选考内容。另外,广东题的选做题缺乏思考含量,没有体现出选修部分的难度。
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建议
整体上看,广东、山东、宁夏、海南四省区高考历史试题的设计做到了"稳中求变,稳中求新",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对高中历史教学的要求,具体说来就是"立足基础、注重主干、关注现实、联系社会"。
注重基础,抓住主干知识,并且能够学以致用。四省区的历史试题都没有放弃对基础和主干知识的考查,这符合新课标对高中生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而且这类知识的考查常常以创设历史情境的形式出现,并以能否灵活运用为最后依据。"学以致用"是命题改革的突破口。同样,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也要以"用"为突破口,把教科书与提供给学生的各种素材作为理解历史的工具而不是唯一目的,树立新的教材观,即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
用唯物史观指导历史学习,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引导学生思考人类的终极价值。新课程教学中在注重基础知识、基本能力之上,要注重史观的变化,以及学会在不同的史观语境下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活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多元思维,培养全面看问题的能力,形成整体的历史观。同时,在教学中还应当加强唯物史观指导下对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的思考。历史教学所展示的多姿多彩的世界里,对于历史的解释是多元的,通过从不同角度思考历史与社会,培养学生广阔的视野和包容的心胸,这一点是新课改和新高考共同追求的人才培养目标。
研究性学习能力的提升成为新课程改革的"增长点"。以往的研究性学习是历史教学的"美丽花边",其中涉及的"过程与方法"在考试中无从下手。但从今年几省的高考题来看,命题要求学生活学活用,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在教学中,教师应当让学生自主研究,独立发现问题,通过让学生亲历处理信息的过程,从而获得知识,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死记硬背式的学习形式相比,研究性学习更具有问题性、开放性、参与性。在研究性学习中,"论从史出,史由证来"更是历史教育中培养现代公民素养中重要的内容,在研习史料中引导学生辨析史料、尊重史料、运用史料。这些信息都提醒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过程与方法,注重开展研究性学习,注重在新情境中探究历史。
关注社会生活、关注普通人的生活与思想的变化是当下历史学习的"热点"。我们常常说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我们怎样在教学中和评价中体现这一点?今年的高考题从各个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人对政治、经济、文化的阐释、体验与感悟,从普通人的生活与思想中体会到历史的变迁。这些信息都提醒教师在教学中要突出一个"人"字,强调"人"在历史活动中的重要性,尤其是普通人的生活体验、精神感悟,他们与学生的思想实际更接近、更容易产生共鸣,同样,也更容易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现象、认识本质,有利于形成尊重人、体谅人、理解人、帮助人的人文素养,形成热爱历史、关注生活的美好品质。
历史教学要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的提高负责,要培养学生思考、探究的思维品质,要将学校历史教学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从"记历史教材"、"背历史教材"的学习方式中走出来。传统的"教教材"的观念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的要求,这也就在根本上对历史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我们看来,应对的策略只能是:领会《历史课程标准》精神,钻研历史教科书,不断跟踪史学前沿性的研究成果,了解史学研究现状与动态,在这个基础上争取做历史教科书的"主人",而非"仆人"。(作者为广东省东莞市东华高级中学 夏辉辉;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何成刚)
顶一下
踩一下
回首页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匿名用户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