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高考 > 正文

自述:当梦想只剩下躯壳 我选择了复读 - 高考

2007-07-03 来源:中国青年报|http://202.99.23.201/index.html 我要评论(0)


  作者:李宁(现为大四学生)

  和宿舍哥们儿看完了中国队在日韩世界杯上的最后一场比赛,在他们慨叹中国队的悲壮出局之时,借着那么一点儿酒意,我说出了一个让他们难以理解的决定——离开这里!退学、复读!

  “他一定是疯了!上了北京的重点大学,学的又是热门的法学专业,成绩也不赖。这种人真是有毛病!”几乎所有认识我的人都这样说我。妈妈给我跪下了,她求我也要为家人着想,有哪个工薪阶层的家庭能再次负担这笔投入?爸爸在一边默默地流泪,身为国家机关干部的他无法想像当同事、朋友问起自己儿子时自己将如何作答。高中、大学的同学打来电话劝阻我,有哪个大学生是对自己的大学完全满意的?但此时的我就像一个离经叛道、十恶不赦的罪犯,听不进任何话。

  2000年高考,虽然自己没能如愿考上北师大中文系,但第二志愿的一所重点工科大学的法学专业还是录取了我,在不少人眼中我还算是个幸运儿。

  虽然家住北京,但高考前我却从没有去过这所大学,直到拿着录取通知书来到了这所学校在北京远郊区的新校区,我才意识到这里和自己想像中的大学校园的差距是如此的大:整个校区仅有两座住宿楼和两座教学楼,尘土飞扬的土场子就是所谓的运动场。来送我的爸妈就在身旁,看着他们劳累的身影,我极力掩饰住自己的失望。心想:我是来学文科的,只要有书、有师生的交流,无所谓校园硬件条件如何。

  刚上大学的新鲜感不久便过去了,这时的我才慢慢发现原来校区只有一个空荡荡的图书室,里面的书还没有一个社区图书馆的藏书多;偌大的校园中只有我们大一一个年级,任课老师讲完课就返回市里,我们就像大草原上被放养的小羊,无处交流。难道这就是美好的大学校园?

  没有书、没有交流,没有人文氛围,我那文科生的梦只剩下一个躯壳。还好离校区不远就是中国政法大学,学习法学的我于是经常去那里蹭课、听讲座。在那里我感受到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和精彩丰富的校园生活,仿佛一天中除了睡觉我几乎都泡在别人的大学中。大一总是最为短暂的一年,我就在一种无归属感中挨进了城。

  回到老校区,我又一次失望了。我们被安排到一个只有小学校园大小的西校区,11个人一屋的简陋宿舍着实把我们吓了一跳,而更让我焦虑的是未来专业的前景。学校的法学专业只有本科,想读研只能往外校考,而参看上几届悲壮的考研结果和不高的教学水平,我开始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疑问,也对所读的专业失去了兴趣。

  慢慢地校园中很少出现我的身影,每天上完课后我便回家,而早晨就像中学生那样再来上学。仿佛一天中最自由的时刻是上学、放学的路上,骑着我那辆捷安特的时候,而来到学校就有一种压迫感。这时我意识到我已对这种学校氛围失去了认同感,而我也清楚如果我选择离开,就意味着我将失去一切。

  一件事的发生却给我以勇气:一位高中的同学考上北京邮电大学的计算机系后一年后毅然退学,为实现当初自己读北大文科的梦想走进了复读班,最后终于实现了梦想。而我的梦想是什么?自由呼吸在充满人文学术气息的大学氛围中。

  取回自己的档案,我走进了复读班。和那些比自己小上三四岁的人坐在同一间教室中,听着那些早已被忘得一干二净的公式定理,一种异样的压力让我感到了时间的紧迫。为了抓紧时间学习,每天下午放学后,我便揣着一块面包到不远处的北京图书馆自习到闭馆。虽然苦,但我感到自己面前是满眼的希望,一种从未体验过的充实感与激情使我斗志昂扬。

  复读的岁月还记忆犹新,一些朋友曾用“机会成本”来论证我当年的轻狂是如此缺乏经济理性,也有人送我那句“人生能有几回搏”以资鼓励。今天,我也即将从一所百年名校毕业,回想当年那个不惜以韶光年华为赌注来圆大学梦的我,不禁感慨万分。


顶一下

踩一下
 
回首页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评论内容

    热点推荐

    新闻排行

    顶一下


    • 顶一下

      声 明

      敬告广大消费者:诺亚舟在淘宝网设有官方旗舰店及授权经销店,敬告消费者于……

      查看评论新闻中心


    • 顶一下

      基于云计算的诺亚舟云学习系统设计及应用

      基于目前教育信息化及人类学习模式发展的需求,诺亚舟提出“云学习”系统,……

      查看评论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