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冕之王行天下:新闻学类专业就业形势分析 - 高考
2008-06-02 来源:招生考试通讯官方BLOG| 我要评论(0)
作者:湖北 赵欣
看上去很美?
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高度发达的今天,通过各种传媒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已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那些奔波周旋于各大新闻事件中的传媒记者,在“无冕之王”的桂冠下,开始成为社会舞台上不可忽视的亮点。在网络上的“21世纪最具前途的职业调查”中,传媒记者以较高的认同率位居前十位之列。
接受系统的新闻学高等教育无疑是成就“无冕之王”的一条重要路径。作为培养传媒人才的摇篮,新闻学类专业自然受到考生和家长的追捧,每年都有大量考生报考,而录取竞争也极为激烈。从1998年开始,新闻学类专业的录取分数线逐年飙升,近几年更是热得烫手,有时甚至超出各地重点线40~70分。报考人数多,录取分数高,这也从一个侧面凸显出传媒业的入行门槛高和传媒人才所应体现的价值。
不过,国内新闻学类毕业生正在无奈地遭遇着就业瓶颈——毕业生到对口媒体单位就业的比例持续低迷,而且这种尴尬的局面还有愈演愈烈之势。以广州某高校新闻学院为例,该学院新闻学类毕业生对口就业率,已经由几年前的90%以上下降到现在的70%左右。此种情况发生在广州这个国内传媒业颇为发达的城市,本身是否在传达着一个危机讯号呢?不仅仅是广州,在北京、上海、武汉等知名新闻院系分布较为集中的城市,新闻学类毕业生的对口就业率也在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面对这种情况,人们内心不禁要画上一个个问号:为什么有如此多的学子挤进新闻学类专业学习,最终却没有选择或没能进入传媒业工作?而传媒业正在录用或真正需要的又是什么样的人才呢?新闻学类专业难道只是看上去很美?
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近年来,我国新闻传播人才的教育正呈现出高涨的态势,开设新闻学类专业的院校越来越多。可以说,新闻学类专业正在全国遍地开花。
本世纪初,我国新闻学类专业点(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编辑出版学和传播学这五个专业统称新闻学类专业点)开始了超常规发展。据统计,1994年以前,全国新闻学类专业点共有66个;1995年~1999年,5年间共增加了58个专业点,平均每年增加10个左右;2000年~2004年,5年间又增加了335个专业点,平均每年增加近70个;而2005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新闻学类专业点已达661个!
客观来讲,新闻传播教育的繁盛的确为传媒业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进入新世纪以来传媒人才一度紧缺的局面。可是,物极必反的道理也在这里得到了体现。目前,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速度已超出了社会对传媒人才的需求度。中国新闻教育学会曾对国内40家知名媒体发出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媒体的一般编采人员岗位已达到或趋于饱和。
在新闻传播教育持续膨胀这一问题上,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张昆表达了自己的忧虑。他指出,1984年前后,我国的新闻学类在校生只有几千人,而现在却已达到十二三万人;每年相关专业毕业生的数量由上世纪80年代的数百人,增加到目前的三万多人。然而,新闻学类毕业生的质量和数量却不成正比,数量在膨胀,质量却在下降。
就目前而言,国内很多新闻学类毕业生普遍存在知识面狭窄、综合能力一般等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多数院校的新闻学类专业仍以培养“生产内容”的对象为主,其毕业生大多是一些工匠式的编辑、记者。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新闻学类毕业生的优势也就剩下“上手快”了。而其他专业的毕业生则有可能在上手后写出更有深度和专业性的报道。
这就带来了一个新闻学类毕业生不愿看到的结果——很多媒体不再喜欢聘用万金油式的新闻学类毕业生,而是愿意聘用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以着力培养专家型的编辑、记者。
随着逐步与国际接轨,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国内的传媒业迅速整合。与此同时,对传媒人才的需求也在逐步提高“门槛”。一份调查显示,传媒业现急需三类人才:一是上岗后就能补位的高素质人才;二是既懂新闻,又懂经济的媒体经营管理人才;三是除新闻学专业外,还掌握另一门学科基础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所谓的“复合型人才”,往往是刚走出校门的新闻学类毕业生的“大敌”。而在学习期间选修了经济、法律等课程,力争使自己的知识储备量再多一些、面再广一些的新闻学类毕业生,在职场竞争中的胜算则会更大一些。正如就读于武汉大学编辑出版学专业的任飞同学所说:“要想真正跨越传媒业这道门槛,还需要在象牙塔里修炼,以及进入社会后摸爬滚打。当然,拥有新闻学的专业背景,自然有其优势,只是究竟可以迈上怎样的平台,还要看大学四年里个人的修行与造化。”
很多媒体还表达过这样一种想法:对于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这种在新闻专业上有传统优势院校的毕业生,他们还是十分欢迎的。在天涯论坛、传媒江湖等中文BBS上,一些媒体在其招聘启事中也曾宣称:非“211工程”院校或部属院校的毕业生,一律不予考虑。由此可见,名校新闻学类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并不大。而且越是名校,就业的成功率和理想程度越高。但是,所谓的名校数量毕竟不多,培养的毕业生也有限。更多的新闻学类毕业生还都是出自一般院校,要想十分理想地实现对口就业,就不是那么容易了。据统计,近年来名校新闻学类毕业生能对口就业的占80%左右,而一般院校的毕业生能实现对口就业的只占50%左右。
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新闻学类毕业生是只想简单地要求就业,还是一心想得到心中憧憬的对口职业?这就需要根据自身的能力和特长量力而行,各取所需。对于名校毕业生而言,就业要求高一些无可厚非,而一般院校的毕业生还是应降低要求。一般来说,重点院校毕业生进入省级以上新闻媒体还是有可能的。从目前来看,这种趋势可以持续三到五年。当然,个人要求也是影响就业的重要因素。对于一般院校的新闻学类毕业生,如果自己对就业城市、媒体性质、规模、级别的要求不是很高,就业就不会有太大问题。目前,省级新闻媒体还有就业空间;省会城市和地级市的新闻媒体就业机会还会更多;中央级新闻媒体就业难度大,但如果是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名校,还是很有竞争力的。
[next]
朝闻天下的另类路径
传媒业作为一个实践性比较强的领域,对从业者的个人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不过,理论素养只是一方面,即便是毕业于一般院校,只要具有广博的知识面,性格开朗,善于交际,能将知识融会贯通,再辅之以良好的文字功底,就会打拼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传媒业尽管被称为高薪行业,但考入新闻学类专业也并不意味着就迈进了高薪行业的门槛。最关键的还是入学后甚至就业后如何积累知识、锻炼技能,把自己打造成才。
新闻学类毕业生的就业领地其实是四通八达、相互勾连的,像下面几条“另类”路径就很引人瞩目,也很锻炼人。
路径一:影视节目制作公司编导
如果你是一个娱乐“粉丝”,那么一定听过“光线传媒”这个名字,它制作的《娱乐现场》节目总计发行达600个频道。光线传媒便是一个典型的影视节目制作公司,其官方网站挂有常年招聘节目撰搞及节目编导的启事。目前,我国有影视节目制作公司1500余家。在电视栏目方面,大家熟悉的《幸运52》《娱乐现场》《欢乐总动员》等都是由影视节目制作公司制作的。这些公司对影视节目的编、播、采人才都有广泛的需求。只要毕业生具备较强的新闻敏感性和新闻写作能力,熟悉电视节目制作流程和电视表现手法,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文字功底,就有可能被录用。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这类公司往往不排斥应届毕业生。
路径二:线下刊物编辑
在网络时代,现实中的一切活动几乎都可以通过网络实现。但网络信息也有到达率不足的问题,于是很多网站在发展壮大后都开始创办线下刊物。上海壹报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创办的《文化艺术报·城市壹报通》就是一种汇集线上信息的线下刊物,它是一张集众多分类广告信息为一体的实用型报纸。该公司招聘采编的要求是具备记者的敏锐、编辑的统筹策划能力、广告人的商业嗅觉,最好还要有旅游、培训、房产、装潢建材、餐饮娱乐行业等工作经验。
路径三:企业刊物编辑、记者
出于发展的需要,现在很多企业都会办一些不定期的刊物,这里也是传媒人才的用武之地。但这需要从业者知识面较广,因为公司主营业务各有不同,对采编人员专业背景的要求也就不尽相同。比如上海毕马企业营销策划有限公司在招聘媒体策划、采编人员时,要求具备新闻、广告、医学、药学大学本科学历;而藏家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在招聘执行主编时,则要求最好有历史、文物等相关专业背景。
路径四:网络编辑
据统计,目前我国的网络编辑从业人员有近300万人,而传统新闻从业人员只有75万人,网络媒体从业人员已经从规模和数量上超过传统媒体。2005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示的第三批十种新职业中,“网络编辑”名列其中。在得到国家认可的同时,网络编辑也成为市场上抢手的人才。当互联网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大部分网络新闻人员不再由技术人员充当,而是需要更多具有一定的相关专业背景或从业经验的人员去从事。做一名网络编辑,首先要有扎实的文字功底;其次要熟知新闻的相关知识,对网络上出现的新闻、信息、趋势要有足够的敏感度;还要能熟练使用DreamWaver、Flash等网页制作软件和一些编辑发布软件等等。
顶一下
踩一下
回首页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匿名用户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