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高考 > 正文

2010重点中学老师指点高考语文复习 - 高考

2010-04-28 来源:杭州日报 我要评论(0)


  阅读题“答案都藏在原文中”

  杭州高级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

  语用题

  仔细审题,明确要求。题干中每句话都是解题的限制要求,同时也是重要提示。要仔细解读题干,细化要点,注意思维的严密性。抓住关键,整合信息。阅读题文,思考并理清段与段,以及段内各部分的内在事理关系即逻辑关系是整合信息的关键所在。代入检验。为确保拟制的答案的信服力,答案要点须有理有据,可用代入检验的方法,按照题目要求、题文本身乃至于后面附录的注释,对答案正确与否、全面与否作仔细检验。

  现代文阅读

  (一)深刻领会文本,避免猜读。读懂文本才是顺利完成阅读任务的关键,此类阅读考查的核心问题,归纳起来大致是文本的内容、表达技巧以及写作意图。学生须树立“答案都藏在原文中”的意识,读懂隐藏在文本背后的内在价值判断,为正确答题奠定基础。(二)分步阅读,忌急躁落笔。初读,把握文本大意,筛选重要信息。再读,整合信息,梳理结构脉络或线索。三读,针对问题确定阅读范围进行精读,核对相关信息,确定采分点,做出完整清晰的书面表达。(三)重视规范答题。养成仔细审题的习惯,掌握必要的术语,运用与问题相应的答题模式,分条作答。

  文言文阅读

  文言字词和翻译:可采用灵活迁移法、合情推理法、树形目录回顾法、词性排除法、回填验证法、位置归纳法等。两道翻译题,在拎主干、补残缺、消倒装、扣关键的同时,也不妨灵活结合上述方法。文言理解:可从文中特定词句信息、某一层次或事件信息、选文观点和论据、作者在文中的某些情感、选文写作手法和艺术风格、文中若干方面的对应关系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断句:可在借鉴上述方法基础上,从锁定目标语句的语气词、动词谓语、语句主干、语句的语序结构、语句的逻辑、语句的成分对应关系等方面入手,多管齐下,确保断句题高得分率。诗词阅读:务必关注各种诗歌题模型,如诗歌的比较阅读鉴赏、结合诗文名家的观点谈自己的体会等。在答案组织上,力求有点有层次。

  作文

  “醒目”是增分的重要因素,主要包括书写工整,结构清晰,内容独特,思想精辟,语言精彩这几个方面。而其中书写与语言这两条是考生平时素养,欠缺者一时难有提高。建议考生多在结构、内容的准备上下工夫。结构上,重新检视自己高中的习作,从中总结出两到三种自己比较擅长的文章结构,在接下来的复习中简练揣摩,以期自己的文章能够起承转合眉目清楚。内容上,重读自己的文章,从中提炼一些属于自己的有“温度”的生活经历,进一步从这些经历中体悟出有深度的认识。

  1B选修

  对于大多数的考生,不必另花过多的时间进行专门的复习,而应该与必考试卷中的相关欣赏与鉴赏的考试点的复习结合起来,重视文本阅读,梳理清楚相关的赏析知识,突出鉴赏重点,掌握常规赏析方法以及解题套路。在此基础之上,针对模块部分更强调的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要求,进行相应的个性评价的表达训练。

  《论语》题对孔子要有自己的认识和观点

  程继伍(浙江大学附属中学特级教师)

  第一类“熟悉题型”按“常规”备考。

  “熟悉题型”主要有:①“语言文字运用”中的字音、字形、词语运用、语病(第1-4题)。②现代文实用类或论述类阅读第8、9题(选择题)③文学类非探究性试题(至少有4题)④文言文阅读(实词的解释、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内容的赏析和翻译)⑤古诗阅读(第22、23 题)。

  “常规”备考贵在抓好“三落实”,即相关知识要落实,解题方法要落实,应试心理要落实。这类题型主要靠平时常抓不懈。

  第二类“变化题型”按“样题”备考。

  “变化题型”主要有:①“语言文字运用”中的第5-7题。②实用类或论述类文字表述题(第10、11 题)。③文学类现代文阅读其中可能出现的一道探究题(位置不固定)。④文言文阅读断句题(第20题)。⑤《论语》阅读第24题(可能分设两个小题)。⑥名言名句默写第25题。⑦自选模块:现代诗文鉴赏评价、古代诗文鉴赏评价。

  按“样题”备考,指的是高考中可能出现的新题参照当年《考试说明》中参考卷的“样题”备考。做到深入研究“样题”,有的放矢备考。这部分题型的备考定位在:明考点重心、知题型变化、学答题方式。考试说明中的“参考试卷”重要作用有“三定”,即定特点风格、定结构分值、定试题难易。不能代表选材和所有题型的一成不变。当然,跟上年比,出现重大变化的题型,如今年将两道选择题转换成文字表述题,当引起足够重视。

  第三类热点题型按“重点”备考。

  热点题型指形式比较新颖、分数相对集中、较能引人注目并成为焦点的题型,主要有:

  (一)关于探究性题型。1.题型特点:①具有开放性。答案往往不唯一,可以一题多解。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敢于思考,要充分施展自己的思维能力。 ②具有综合性。答案涉及多方面,是一种多元组合。答题者要善于思考,学会辩证分析问题的方法。③具有拓展性。答案体现由此及彼的过程,答题者既要眼观四路,又要盯紧眼前(文本)。2.试题类型:①提供考生答题相反或相对的选择(经典提问:你是否赞成……)。②单向答题却需多角度思维(经典提问:联系全文,探究……的涵义)。3.答题要领:①自己的观点和理由要明晰;②结合文本内容要紧密;③充分体现论证性;④逐条逐点表述要清楚。

  (二)关于《论语》阅读题。1.备考要点提示。《论语》阅读题侧重于思想文化层面的考查,备考的重点应体现三个方面:①了解《论语》课文内容,掌握孔子思想的基本内涵;②对孔子学说和其为人有自己的认识,并能有条理地阐发自己的观点;③自己的认识,要合理合情,要言之有据、言之有序。2.考场误区警示。①不看清题目要求,没有联系题中提供的原材料作答,或者泛泛而论,不着边际。②要求发表看法的题没有观点,不知所云,或者观点模棱两可。③要求评析的题直接以翻译代替评论。④要求联系实际的题没有切身体会,套话连篇,架空作答。⑤要求观点提炼的题语言繁复、啰嗦,不知所云。

  第四类“写作题型”按“多样”备考。

  考场作文命题趋势:①鼎立不再,格局大变。从2009年全国18套高考试卷看,命题作文和炼意作文(新材料作文)呈瓜分局面。话题作文有从考场暂时退隐的趋势。但我们不能凭这一点彻底放弃话题作文的备考。作文的三大样式仍然值得大家关注。当然,炼意作文是近几年的“新宠”,审题相对显得繁杂,多作指导和训练,当在情理之中。②“审题”上,应注重三种能力:筛选提炼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联想感悟能力。③“深刻”上,更强调揭示事物产生的因果联系;④“创新”上,更注重有个性色彩。

  阅读分析首先要搞清楚文体样式

  姚庭然(杭州第四中学)

  一、注意语言表达题的变化。

  高考试卷中的语言表达题作为考查学生能力的实验田,呈现出与时代同行的特征。一般说来,语言表达题有轮考的倾向。2009年浙江卷考了语言的连贯,图片解说词,语言得体。2010年就应注意语段的压缩,语句的仿写等。

  二、加强阅读与写作的文体意识

  无论是文学类文本的阅读鉴赏,还是实用类、论述类文本的阅读分析,如果连起码的文体样式都搞不清楚,应对题目所问,误答、乱答也就在所难免。应重点训练文化内涵比较丰富散文的阅读。阅读与解题都应重视散文的基本特征。根据卒章显志的特点把握散文主旨,从形散神聚特点出发理解散文的选材,根据以小见大、虚实结合特点鉴赏散文的表达。

  高考作文文体可以自选,“选”是有范围和标准的。“文体与目的相连”的基本原则是不可动摇的。记叙文就要强化故事性,突出细节的描写;议论文就要突出哲理性,摆事实,讲道理。

  三、强化古代散文阅读的断句能力

  去年和今年的考试说明在“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里都有“古文断句题”,去年高考没有考到,而其他省市多有考查的,因此需要做一些训练,以提高文言文断句能力。

  四、重视古诗鉴赏的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是鉴赏阅读的主要方法。高考诗歌鉴赏题以比较阅读的形式出现,就是要通过这种方法,更准确地考查学生的古典诗歌鉴赏能力。命题者要求考生对几首诗,从“创作背景”、“ 意象选择”、“情感基调”、“遣词炼字”、“表达技巧”、“意境营造”等角度进行比较,异中求同或同中辨异。

  五、提高材料作文的审题能力。

  由话题作文回归到材料作文已是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的新趋势。材料作文既能避免命题作文猜题押宝的弊端,又能避免话题作文泛泛而写的不足,它具有综合考察读写能力的优势,因而再一次受到了命题者的重视。然而由于审题立意难度的增加,对考生的要求也就更高了。

  要准确把握材料中心,审题时必须辨明四种关系。一是辨明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二是辨明现象与本质的关系,三是辨明发散和集中的关系,四是辨明点与面的关系。根据材料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概括材料主旨。叙述性材料抓议论句,议论性材料抓中心句;具体的材料抽象化,抽象的材料具体化;单则材料分不同角度,多则材料找共同点。



  本栏目标明转载文章的出处,并保留转载文章在原刊载媒体上的署名形式和版权声明(如有),但本栏目对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属和权利瑕疵情况不承担核实责任。如发现侵犯版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删除。


顶一下

踩一下
 
回首页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评论内容

    热点推荐

    新闻排行

    顶一下


    • 顶一下

      声 明

      敬告广大消费者:诺亚舟在淘宝网设有官方旗舰店及授权经销店,敬告消费者于……

      查看评论新闻中心


    • 顶一下

      基于云计算的诺亚舟云学习系统设计及应用

      基于目前教育信息化及人类学习模式发展的需求,诺亚舟提出“云学习”系统,……

      查看评论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