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公务员 > 正文

2013年公务员考试试题(申论备考习题) - 公务员

2012-06-15 来源:浙江中公 我要评论(0)


  一、注意事项

  1. 申论考试,与传统作文考试不同,是对分析驾驭材料能力与表达能力的考试。

  2. 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 仔细阅读给定的材料,然后按申论要求依次作答,答案书写在指定的位置。

  二、给定材料

  资料一

  提起平顶山,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煤多。除了煤,这里还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一年一度的宝丰马街书会,绵延700余年不衰;宋代五大名瓷之首——汝瓷诞生在平顶山汝州……而这里的人民也很幸福,“十一五”期间,平顶山市注重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初冬时节,在平顶山市白龟湖畔,野鸭时游时飞,点缀着波光粼粼的湖面。平顶山人正逐步改变着因煤而引起的负面形象。“十一五”期间,平顶山市坚持“生态建市、产业立市、文化强市、和谐兴市”,坚持保持增长与优化结构并重、力促发展与改善民生统一,实现了由污染较重的工业城市向山水园林城市的“华丽转身”。2009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1127.8亿元,比2005年翻一番,居全省第五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0.3亿元,是2005年的2.4倍,居全省第三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2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778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68.8%和77.8%。

  随着经济发展,平顶山市打出了改善民生的“组合拳”:在全省率先建立全民医保、农村低保和临时救助制度;率先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街道、县(区)活动;率先实行了工伤保险市级统筹等,被国家有关部委称为“平顶山模式”。

  “这些进步,是我们坚持把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学先进、比创新、看实效’作风和方法要求的成果。”平顶山市委书记赵顷霖说。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是人民群众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状况的感受和体验。为提高群众“幸福指数”,平顶山市将之与干部政绩考核连在一起。

  日前,平顶山市委组织部在考察研究干部时,有两位乡镇党委书记没有通过,直接原因是:群众“幸福指数”较低。赵顷霖说,多年来,他一直在思考:为什么经济发展了,老百姓还有抱怨?问题就在于,一些干部不善于把工作和老百姓的实际利益联系起来,没有把发展的成效,实实在在地体现在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提升上。为此,平顶山市制定了包括5大类、16项的人民群众幸福生活指标体系。把“幸福指数”作为干部考核的主要依据,平顶山在全国是较早的一个。

  资料二

  幸福感是一种心理体验,它既是对生活的客观条件和所处状态的一种事实判断,又是对于生活的主观意义和满足程度的一种价值判断。它表现为在生活满意度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积极心理体验。而幸福感指数,就是衡量这种感受具体程度的主观指标数值。“幸福感指数”的概念起源于30多年前,最早是由不丹国王提出并付诸实践的。20多年来,在人均GDP仅为700多美元的南亚小国不丹,国民总体生活得较幸福。“不丹模式”引起了世界的关注。

  近年来,美国、英国、荷兰、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开始了幸福指数的研究,并创设了不同模式的幸福指数。如果说GDP、GNP是衡量国富、民富的标准,那么,百姓幸福指数就可以成为一个衡量百姓幸福感的标准。百姓幸福指数与GDP一样重要,一方面,它可以监控经济社会运行态势;另一方面,它可以了解民众的生活满意度。可以说,作为最重要的非经济因素,它是社会运行状况和民众生活状态的“晴雨表”,也是社会发展和民心向背的“风向标”。

  经济社会的发展,最终落脚点在于民生的改善。现在不少执政官员更倾向于把城市发展的标准体现在市民的幸福感上,这才真正是百姓喜闻乐见的。毕竟中国发展的核心就是要“建立一个人民满意的社会”,这意味着对于各个地方政府的最终评价就在于人民的“幸福感”,“唯GDP论”已经成了过街老鼠,“幸福感”正成为人们热情追逐的目标。但好看的GDP与真实的幸福感从来就不是一道“二选一”的简单选择题。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旗帜下,如何把追求GDP增长与幸福感增强统一起来,才是需要地方政府开动脑筋重点解决的问题。

  幸福各有各的感受,各有各的说法,上网查找“什么是幸福”,搜索出来的结果有306万条,但幸福却是有共性的。当我们被高房价、高学费、高药费压着的时候,我们就不会感受到幸福;当我们也可以享受免费教育、免费医疗的时候,我们就会感受到幸福。幸福是个人的感受,但幸福却是可以用幸福指数来衡量的,更可以用老百姓脸上的笑容来衡量的。一方面经济增长了,另一方面民生工程却仍然停滞不前,老百姓享受不到经济增长带来的果实,又如何能够感受到生活的幸福?

  资料三

  18世纪,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曾讨论国民的幸福与收入的关系,他认为:“决不能把大多数人生活状况的改善看作是对整个社会的不利。如果一个社会有较高比例的成员生活在贫穷困顿之中,那么这个社会就不可能真正地繁荣幸福。”19世纪初,英国经济学家威廉汤普逊提出:“对于一个社会来说,重要的不是仅仅拥有财富的问题,而是财富的正确分配问题。”

  在我国现阶段,家庭收入直接影响居民的幸福感,较好的家庭财富状况自然会提供一个较好的生存基础和发展机会,较差家庭财富的居民通常也是低收入家庭,他们会因物质条件的限制,只能得到较低层次生活基础,成长、发展的机会也很少。所以,家庭财富是居民生活幸福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尽管近年来我国低收入家庭的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但目前低收入群体还相当大。因此,增加居民收入依然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

  国内外均有学者的研究表明,教育程度与幸福体验成正比。文化程度越高总体幸福感越强,在很不幸福人群中低学历比重最高,高学历的比重最低。教育程度与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存在正相关性,这很可能是与现实社会中人们从较高的受教育程度中获得的实际利益有关,人们的受教育程度与其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所能得到的各种待遇和发展机会密切相关,教育程度越高则总体的生存条件越好、发展机会越多,所以就会更多地体验幸福。同时,教育也使人获得了感受和追求幸福的能力,教育的核心是文化知识,人们通过掌握、运用知识完善了自身的人格和智慧,从本质上提升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拓展了人类的快乐和幸福的意义。事实证明,受教育多的人可以优先获得良性发展的机会和条件,并且这种发展可能是可持续的,他们往往更幸福。

  关于幸福感指数,据2010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关于影响个人幸福的关键因素,其先后排序是身体健康、收入稳定、社会保障和社会关爱。因为身体健康是幸福的基础。调查数据显示,在感觉幸福的群体中首选健康的比率达到了60%。尤其是在我国社保和医疗保障还远不够完善的情况下,身体健康就显得尤为重要。与此同时,还应看到的是不幸福和很不幸福的人群更需要的是社会保障、社会关爱,这也说明影响幸福的不仅是财富和健康等物质环境,社会福利、人际交往、社区建设、人文关怀等社会环境的改善更能直接降低“不幸”,从而增加幸福感。

  资料四

  建一座桥,是GDP;把这座桥拆了又是GDP;重新再建桥还是GDP——曾被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痛斥的这种荒唐现象,凸显的是一些地方浓厚的“GDP迷信”氛围下产生的扭曲政绩观。

  在广东省委十届八次全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汪洋详细论述“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一核心任务,并要求各地研究制定幸福广东的指标体系。汪洋指出,科学谋划“十二五”发展,是近期省委一项重要工作。而落实到广东“十二五”发展,核心就是要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快速发展,广东已全面进入经济发展转型期,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推动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刻不容缓。”汪洋指出:“同时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内容形式更丰富、水准要求更高、权利诉求更强烈,追求体面、尊严和高质量生活已成为全社会的强烈呼声和价值追求,落实以人为本、增进民生福祉同样任务艰巨、刻不容缓。”汪洋进一步阐述道:建设幸福广东,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宜居城乡,改善社会治安,保障人民权益,畅通诉求表达渠道,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从而强化转型升级的目的依归和价值导向,使转型升级成果更好地转化成人民群众福祉。

  汪洋强调,在这个问题上,也要防止出现“先污染后治理”现象,就是说要防止先造成“不幸福”,再去追求“幸福”,而必须把推进发展和增进福祉统一起来,努力实现与发展阶段水平相适应的幸福,这是发展的目的所在。归根到底,就是要通过转型升级增强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均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和核心竞争力,不断创造社会财富和公平分配社会财富,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过上好日子,增强幸福感。

  资料五

  “如果我们喝着污染的水,吸入着污染的空气,吃的是污染的食品,这种GDP的增长对各级领导的政绩无疑是一种讽刺。” 为了发展GDP,不少地方出现了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在资源开采上,采了肥的,弃了瘦的;开了大的,甩了小的;挖了浅的,甩了深的。这种做法被称之为“断子孙饭碗”,对国家的长远发展不利。“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能只是为了这一代人,甚至只是为了这一代的部分人,更甚至是为了某些官员的政绩增长而影响了全民族的可持续发展。”

  无论是十七届五中全会会议公报,还是10月27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均未提及有关GDP增速的量性要求。有专家称“这意味着以GDP为主要甚至唯一考核指标的时代过去了”。如在国家行政学院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竹立家教授看来,这是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信号。“核心是‘建立一个人民满意的社会’,这意味着对于各个地方政府的最终评价就在于‘人民满意不满意’,以GDP为主要甚至唯一考核指标的时代过去了”。

  但反对唯GDP绝不是片面强调“去GDP”化,而是需要我们更加关注GDP的质量和价值。要实现“民富国强”,发展仍然是我们的第一要务,这种发展不是简单的“增长”、“速度”,而是可持续发展。

  竹立家认为,在新的时期,科学发展将代替GDP增长。因此,“今后对干部进行考核的时候,不光是要看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更重要的是要看当地的社会发展情况。其中,和谐发展、稳定发展、公平发展将在干部政绩考核中占据重要地位。”

  此外,针对如何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有专家认为,应从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入手,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要不断增强经济实力,持续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二要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要持续推进生态省建设,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四要加强公共安全和社会管理,让人民群众活得更有尊严、更加舒心顺气。

  资料六

  现在,浙江新的干部综合考核办法不再搞单纯的GDP竞赛,讲究“由里往外美”,把过去捆在身上的一些不合理、不公平的“政绩枷锁”卸掉了。用当地干部的话说,抓GDP增长是政绩,解决民生困难、生态环保问题同样也是政绩。

  同时,浙江省还导入综合素质评价,从制度设计上促进德才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能够胜出。譬如,合理设定综合素质评价指标:突出岗位要求,按照“学过、干过、管过”等资格条件设计标准,让那些综合素质高、实绩突出但不擅长考试的干部也有机会进入选拔范围。尤其突出官德考核:加强对社交圈、生活圈考察,实行考察预告进社区,对任现职未满3年的实行延伸考察。

  日前,四川省政府重新修订的对市州政府目标管理办法,明确提出:今后,省政府在年初不再向市州政府具体下达GDP增长率指标,通过对12项发展指标的考核,确定各市(州)年度工作的好坏。

  成都市目标管理督查办公室主任孙波说,以前,由于GDP是考核的硬指标,一些地方和部门不得不采取造假、虚增、空报等手段,玩“数字游戏”,以致出现“数字出官”、“官出数据”等不良现象。此次修订大幅减少考核指标,将GDP从考核的硬指标中拿出,引导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更加侧重经济转变方式方面的优化,更加注重强调民生,关注百姓的生活质量,可以使地方官员将心思用在科学发展、持续发展和改善民生上。

  在“十一五”规划中,节能减排的铁腕限制性指标,以硬考核与官员的政绩紧密挂钩,给外界留下深刻印象。接力棒传递到“十二五”,下一个对官员的硬考核指标将会是什么,成为崭新的命题和期待。而对照未来五年的发展主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势在必行引出了一个新的可能性:官员升迁将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挂钩。

  最近,重庆市率先将衡量社会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写入“十二五”规划,作为考核地方政府的重要指标,引起广泛关注。重庆明确将在未来五年将当地“基尼系数”由0.42降至0.35,重点在于缩小个人收入差距,使低收入人群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人群持续扩大,“贫者扶助”与“富者约束”同步推进。
  重庆市市长黄奇帆说,5年后,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将达到3.1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基本翻一番,达1万元左右,由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变为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到2.5:1,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衡量的主城区与边远区县差距缩小到2:1;率先在西部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资料七

  有的地方在确定幸福指数时,想当然地设定一些和百姓幸福毫不相干的内容,将幸福指数调查统计变成了数字游戏,这样带来的只能是官员的幸福、纸面上的幸福。不能只是嘴上喊幸福、“数字出幸福”,不能让幸福指数考核飘在空中,而是要将它作为真正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有力工具。

  据报道,一直领跑我国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江苏省江阴市2005年实现了小康达标,小康之后干什么?江阴人创造性提出了建设“幸福江阴”的奋斗目标,用“幸福指数”代替GDP,用人民幸福来评估发展。

  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实地调研后认为,江阴以加强公共服务促进民生改善的“幸福之路”的探索,已在“如何科学评估人民幸福感、小康之后政府职能如何转变”等方面取得了有益的经验,给其他地区发展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创新样本。

  江阴市结合“天下第一村”华西村的经验,将“幸福江阴”细化为“五民五好”——以民生为本,力求个个都有好工作;以民富为纲,力求家家都有好收入;以民享为先,力求处处都有好环境;以民安为基,力求天天都有好心情;以民强为重,力求人人都有好身体。

  江阴市统计局于2009年7月上旬在全市范围内抽样选取1200户居民开展幸福江阴建设民意调查工作。调查结果显示:江阴百姓对幸福感平均打分为87.06分,比2008年12月的调查结果提高0.11分,比2008年7月的调查结果提高0.24分。百姓对好工作、好收入、好环境、好心情、好身体“五好”建设均表示满意,满意率都在90%以上。

  提出“幸福江阴”的目标后,江阴每年确定为群众办十件实事,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真正让群众得到实惠。比如提出“公交优先”理念,实现村村通公交,城市公交出行分担率近3年内提高了10个百分点;提出“老年人幸福才是真幸福”,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辅助的养老服务体系;每两年实施一次全市65万农民免费体检,并为百姓建立健康档案。

  民生是江阴最大的投入。4年多来,惠民支出每年都在10亿元左右,累计达42.5亿元,占全市可用财力的比重每年都超过15%。逐年增加的民生投入,倒逼着结构的持续调整;日益增长的民富愿望,倒逼着经济协调发展;不断提升的民享期盼,倒逼着环境的优先保护。

  幸福江阴最核心的要求就是以人为本:一是在考核体系上“问计于民”,群众关心什么、关注什么,就考核什么;通过“幸福指标大家选”,让老百姓来选自己关心的多个指标,同时广泛听取和吸收专家学者的意见,历经12次修改,最终形成了幸福江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二是在发展目标上“问需于民”。在确定幸福江阴建设的目标和政府每年为民办“十件实事”之前,江阴都对市公共服务呼叫中心“民生热线”受理的10多万件市民诉求件和建议件进行研究分析,并通过多种途径广泛听取基层群众意见,在此基础上汇总、梳理和提炼。

  三是在建设成效上“问绩于民”。江阴制订了全市镇(街道)机关考核评价体系,把各项民生指标定量化、直观化、责任化,使各级干部的所想所干与群众的所盼所需紧密相连,真正做到了“百姓出题目、政府做答卷、人民来评判”。

  幸福江阴建设4年多来,城市发展实现多个跨越:在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6%的基础上,江阴地区生产总值2009年末实现1710亿元,较2005年增长2.1倍;预算内财政收入达271.3亿元,增长2.5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7倍和1.6倍,其中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10年位居全省第一。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杨光斌教授、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陈明明教授等专家认为,公共领域的幸福建设需要机制保障。在江阴,百姓的参与和监督保证了幸福的可持续发展,而政府通过改善公共服务、加强公共品供给等途径从制度层面保障了人民幸福。

  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说:“目前幸福江阴4年建设成的‘1.0版’,完成了宏观上的幸福,当然也兼顾了微观,但主要是宏观上的。我觉得幸福江阴‘2.0版’,就应该是幸福江阴后面加一个幸福江阴人。”

  半月谈记者注意到,江阴在进行2009年度幸福江阴民意调查时,特别设置了一些开放议题,以了解民意对未来幸福江阴建设最关注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收入增加”“社会保障提高”“物价稳定”“环境改善”成为当前百姓最关心的几个问题。

  一系列“不满意”的数字正影响着江阴下一步的决策:19.92%的百姓表示对医疗收费及服务“很不满意”和“不满意”;8.41%的百姓对目前自身的住房条件表示不满意;6.83%的家庭用于子女教育支出占家庭支出比重超过了30%,生活压力较大;8.17%的百姓对空气质量不够满意,5.92%的百姓对水源水质不够满意,7.75%的百姓对噪音控制不够满意……

  一系列施政方向因此明晰:要千方百计为百姓增收创造条件,并且要重视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社会保障既要突出全面覆盖,又要注重提升水平,以完善的社会保障消除物价上涨、医疗卫生资源分配不均等不利因素带来的生活压力;要把优化人居环境作为建设幸福江阴的重要内容,突出解决人民群众最关注、最现实的环境问题……

  人们有理由相信,江阴人民的明天会更幸福。在“幸福江阴”样本的示范下,也会有更多地方将执政为民理念的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落脚于改善民生。

  资料八

  幸福是个玄奥的字眼。古往今来,五洲四海,上智下愚无不将其树作终极目标并且为之不懈追问:幸福是什么?幸福在哪里?

  作为主观感受,幸福与否、幸福感高低与物质条件相互分离甚至相互冲突从来都是广泛存在的客观事实。譬如说,基于个体选择,中国自古就有“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倡导与追从;再譬如说,基于集体共识,自我放逐于现代化之外的邻国不丹的人均GDP全球倒数,“幸福指数”却又傲视寰宇。

  这些事实当然很容易解释。若就个体层面而言,人的幸福感取决于其满足感,而满足感又可以由其预期目标而决定。若就社会层面而言,其成员的幸福感受到他们心理参照系的重大影响。因此,处在封闭社会中,由于缺乏与其他社会乃至其他社会成员间的比照,凭借心理守常和习惯定势的作用,其成员反倒容易表现出不低的幸福感。但这无论如何只是一种不宜泛化、神化、绝对化的一面之词,跨越了合理界限缺陷,是忽略了幸福与人们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理解。

  转型期的中国尤其需要理性认识与依从实现幸福的双向性。一方面,建立在乌托邦空想基础上的计划经济时代个人禁欲、集体均贫式的“幸福”缺乏内在动力机制,这种静态、封闭、低水平的“幸福”不仅不值得留恋,而且其本身也必然因为缘木求鱼而不可持续。

  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人的幸福感先升后降,逐渐表现出其与经济发展轨迹之间的非同步性。究其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在于,改革开放初期,物质发展成效明显,社会成员经与过去极度贫困的生活水准纵向相比较易产生满足感,而在其后,伴随社会结构转型加速,社会分化程度加深,尤其是个人欲求趋于多元、贫富差距趋于显著,以及阶层流动趋于凝滞,这些社会变迁所导致的相对不稳定、不安全、不公平感强有力地拖累了幸福感上升的趋向。

  一分为二地看幸福才能一分为二地看中国,一分为二地看中国才能既正视缺憾不妄自菲薄,也才能淡看成就不妄自尊大。我们希望并且相信,立足于全体国民对于幸福认识的理性化以及对于幸福追求的自主化,幸福终能成为每一位中国人归依的家园。

  三、作答要求

  (一)请认真阅读给定资料,简要回答下面两题:

  1、请指出幸福感指数的内涵及作用。(10分)

  要求:全面,有条理,不超过200字。

  2、结合给定资料内容,概述影响居民幸福感指数的因素。(10分)

  要求:全面、准确、客观,字数不超过300字。

  (二)给定资料四中,汪洋强调,“在这个问题是上也要防止出现‘先污染后治理’现象”,请结合给定资料,谈一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15分)

  要求:分析透彻全面,观点鲜明,不超过300字。

  (三)请结合给定资料五、六、七、八,假如你是省政府的一名公务员,参考给定资料,草拟一份《关于协调GDP增长与幸福感增强的若干意见》的内容要点。(25分)

  要求:1、概述全面、准确

  2、要有针对性

  3、表达简明,条理清晰,不超过500字。

  (四)参考“给定资料”内容,联系实际,围绕“经济牛市与幸福牛市”的主题,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

  1. 观点明确、论述深刻、内容充实。

  2. 结构完整、条理清晰、语言流畅。

  3. 字数在800-1000字之间。

 

    本栏目标明转载文章的出处,并保留转载文章在原刊载媒体上的署名形式和版权声明(如有),但本栏目对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属和权利瑕疵情况不承担核实责任。如发现侵犯版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删除。


顶一下

踩一下
 
回首页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评论内容

    热点推荐

    新闻排行

    顶一下


    • 顶一下

      声 明

      敬告广大消费者:诺亚舟在淘宝网设有官方旗舰店及授权经销店,敬告消费者于……

      查看评论新闻中心


    • 顶一下

      基于云计算的诺亚舟云学习系统设计及应用

      基于目前教育信息化及人类学习模式发展的需求,诺亚舟提出“云学习”系统,……

      查看评论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