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的几大特色 - 新课标
2012-11-29 来源:恒谦教育 我要评论(0)
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新编制的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以下简称新教材)已在浙江省全面推行使用。就高中物理而言,新教材与原来的教材相比有着很多鲜明的特色:新教材中除了传统的“正文”、“问题与练习”、“思考与讨论”、“小实验”等栏目外,还设计了许多开放性的栏目,如:“科学漫步”、“科学踪迹”、“科学、技术与社会(STS)”,“课题研究”等更符合时代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内容。只有深入研究新教材的特色才能把握新课程的理念,体会编着者和课程改革者的良苦用心,也才能把新课程推向深入。本文对新教材的特色和教学处理略作探讨,难免挂一漏万,仅作抛砖引玉。
1 拓展知识宽度,适当降低知识难度
以往的物理教材在原有的课程管理背景中,课程内容逐渐堆积形成了繁、难、偏、旧的课程文化,“差生”负担越来越重。2002年的人教版物理教科书已对原来的教材做了一定的精简,调整并增加了新的内容,但有些知识的难度还没有降下来,符合时代的内容也没有得到完善。而现在新教材按照新课标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要求,精心选取了作为物理学科中最基础的和最必备的知识,对一些传统的知识,如追及、相遇等问题尽可能的降低要求或根本不讲,予以删减,同时也加入了自然界中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行为等合乎时代潮流的内容。
案例1 关于位移——时间图象的处理
新教材对位移——时间图象的处理是在栏目“做一做”中,它是让学生运用初中数学中学到的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知识进行自主分析、讨论并得出有关结论,但不要求掌握利用此图象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案例2 打点计时器测速度的实验
这个实验是新教材中碰到的第一个实验。该主题将实验教学与其他教学内容紧密的结合在了一起。教学形式而此正是这个实验的特点。新教材中除了介绍电磁打点计时器,还介绍了点火花计时器。在此基础上,教材还介绍了借助传感器用计算机测速度、用气垫导轨和数字计时器测速度的方法,以供同学们参阅和有条件的学校选用。
很显然案例1是降低了知识的难度,而案例2拓展了知识的宽度,这样的教材在对教学的要求上更加体现了物理学科的本质,而非在细枝末节上做更多的文章,同时也使教材更具有可读性、趣味性和探究性。因此也更适合绝大多数学生的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这种变化,对学生提出适当要求,避免知识拓展的同时没有降低知识的难度,从而加重学生的负担。
2 更新教学内容,大量引进现代信息
教材内容的现代化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这是因为原有的教学内容是当时社会现实和价值的反应,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人们的目标取向和价值追求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对物理学科的要求也发生了重大转变,对现代的物理信息充满了渴望,所以高中物理应该反应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应当吸纳只有重要价值的同时也与高中物理内容密切相关的知识和方法。为了改变以往教材中内容过于陈旧、老套,缺乏现代气息的状况,新教材中加入了大量新内容,以紧跟时代步伐。如“STS”栏目——“航天事业改变着人类生活”中,列举了诸多航天跟人类生活相关的事例,从气象卫星到大气预报;从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到我国西部开发的整体规划;从军用卫星到现代防备;从火箭到微重力实验室等等。这种大量的现代信息无不使我们感到物理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使同学们感到身边无处没有物理,无处没有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增强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求知欲。
3 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学习思维空间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文字教材已不可能承载全部的教学任务,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作为教育的工具和物质的实体进入课堂。这次新教材的编写就顺应了时代的要求,使计算机和电脑软件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让那种尽靠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的教学手段如黄河之水一去不复返。
案例3 用计算机绘制v —t图象。
借助常用的数学软件,可以迅速、准确地根据表中的数据做出v—t图象,甚至能够写出图象所代表的公式。下面以Excel软件为例做简单说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试一试。在Excel软件工作簿的某一列的单元格中依次输入测量时间,在相邻的一列输入对应的速度值。用鼠标选中这些数据,按照“插入”中“图表向导”的提示就能一步步地得到希望的图象。要注意的是,操作过程中会出现“添加趋势线”对话框,其中“类型”标签中有好几种可选择的函数。由于我们这个实验数据几乎分布在一条直线上,所以应该选择“线性”类型。
案例3是利用计算机和软件来探究函数图象及其性质,Excel是Microsoft office大家族中的一员,是集文字、数据、图形、图表以及其他媒体对象于一体的流行软件,其操作简便,是开展物理探究的一个得力助手,借助计算机和软件,使以往复杂的事一下子变得简单和容易做了。案例3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拓展知识面而提供的信息技术。由此可见,计算机和网络的出现将为物理教学提供前所未有的便利。
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的整和是时代的必然趋势,是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上的新理念。在高一刚开始就要求利用Excel做出函数的图象,借助传感器用计算机测速度,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养成用计算机的良好习惯。事实上新教材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材的设计和开发,有利于加速和改善学生对世界的理解,激发学习兴趣,增加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活跃课堂教学,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创造条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探究、上机实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动手和操作能力的提高。
4 紧密联系生活,关注学生个体经验
以往教材的弊端之一是把学生定格在预先设定的书本世界和科学世界中,满足于理论的学习,而忽略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新教材较彻底地改变了这种现状,非常强调物理知识背景,不管是实际的背景还是知识内部的背景,并选取了丰富的背景实例和应用实例。总的来说,物理新教材不仅关注那些客观的、系统的、逻辑的共同知识,而且也关注那些主观的情景知识,关注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
案例4 参考系概念的课后巩固练习
将近1000年前,宋代诗人陈与义乘着小船在风和日丽的春日出游时写了一首名为《襄邑道中》的诗,诗中写道:“飞花两岸照晚红,白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车。”
从中我们不但可以辨清参考系概念,还可引入“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这一自然领域中最为基本的真理。
案例5 超重和失重的引入实例
电梯启动、制动时,体重计的读数怎样变化?
上述两案例中,案例4新教材引用诗人陈与义的诗,来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建立生活世界和书本知识之间的纽带。案例5通过对实际背景例子的分析,引出超、失重概念,进而利用这个例子,探究超、失重现象的特点与物理本质。此后,给出超、失重现象的应用和预防等内容,在学生获得超、失重问题的一般分析、解决方法之后,又回到开头所提出的问题中,建立物理模型,分析、解决物理问题,整个内容安排紧凑,一气呵成。
5 重视活动操作,鼓励学生探究创造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新教材在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层面上也做出了更多努力,不仅提供了许多不仅与学生生活背景相关的信息,也提供了大量富有时代气息的素材。教材所选择的素材,既有小桥流水,也有现代桥梁;既有高山滑雪,也有高速列车;既有运动员集体跳伞,也有空间实验室……。而且也设计了许多相关栏目,如:“做一做”、“科学漫步”、“科学踪迹”、“科学、技术与社会(STS)”、“课题研究”、“课外读物”、“推荐网站”等等。通过这些教学资源,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亲身体验探索、思考和探究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促使学生不断地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自己身边发生的事物,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辨能力,从而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案例6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新教材在学生已有的对力和质量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猜想、假设、制定实验方案、设计实验,取得数据,制表分析、处理数据、画出图象,寻找出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类似案例6的探究性案例,在新教材中比比皆是。通过初中课程的学习,学生对科学探究的过程有了一定的体验,并且有了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高中阶段的物理课,应该在这个基础上更加关注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学习质量,进一步加深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为了达此目的,新教材更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性学习方式,通过多种方式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将验证性实验转变为探究性实验。
总之,新课标教材充满了先进的教学理念,有着诸多新的特色,这需要我们在教学中细心地挖掘和研究,贯彻课程改革的思想,真正地把新课程的要求落到实处,而不能抱着老观念不放,谨防穿着新鞋走老路。
本栏目标明转载文章的出处,并保留转载文章在原刊载媒体上的署名形式和版权声明(如有),但本栏目对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属和权利瑕疵情况不承担核实责任。如发现侵犯版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删除。
顶一下
踩一下
回首页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匿名用户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