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材“守正出新” 以培训促教师成长
2012-11-30 来源:中国教师报 我要评论(0)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大学者写中小学教材的传统,这些学者关心语文教育,让孩子从小就领略到最好的文字。”日前,在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举行的课题成果发布暨语文课改研讨会上,北京大学副校长吴志攀深有感触地说。而北京大学中文系系主任陈平原教授的话更是一语道出了北大这所综合性大学关注语文教育的原因,“母语教育关系重大,中小学语文教育关系到未来国民素质建设。”
一切教育研究都始于调查
新课程实施以来,语文课程改革在讨论中不断推进,不少学校的探索已经为语文新课程趟出了一条可行之路。但由于种种原因,一方面,应试教育的局面依然严峻,另一方面,“语文是什么”、“语文教什么”、“语文怎样教”等核心问题仍然没有取得共识。语文课程改革的经验亟待总结,问题亟待正视,研究亟待深入。正是基于此,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成立7年来,充分利用北大多学科的优势,整合校内外相关资源,通过组织课程标准修订、召开专项研讨会、参与国家级教师培训、发布课题等,在中小学以及大学语文教育方面发挥作用,成为语文教育学术交流和教师培训的重要平台。
“在我们这个文明古国,人人都会对语文教育提出各种批评意见。这就需要专家通过严谨、科学、细致的研究,去引导大家理解。”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课程处调研员沈白榆说。对此,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教授深有同感,在他看来,语文课程改革的难度远远大于其他学科和课程的改革,重要的不是去争论或只是提印象式的、情绪性的批评与设想,而是让一部分学者和一线的教师专家坐下来,认真做一些调查研究。
一切教育研究都始于调查。在这一想法下,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以“非指向性调查”为方式,就“语文课改调查研究”面向全国进行课题招标,从中评选出9项课题开展实证研究,这些课题,有涉及西部地区课程改革实施现状调查的,如“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汉语阅读能力现状分析——以凉山州为例的调查研究”、“内蒙古自治区中小学语文教师现状调查研究”、“青海省中学语文教学状况及改革研究”;有涉及学生阅读状况与语文学科建设的,如“学生课外阅读状况调查研究”、“中学语文与中国现代文学”,也有涉及课程实施、教材编写及考试评价的,如“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改革实施状况调研”、“广东省中学课改选修课情况调查”、“中学语文教材编写研究”、“北京市语文高考阅卷研究”等,均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目前,这些课题已经结项,有些课题成果还为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
教材正发生着深刻变化
教材是新课程改革中重要的一环,什么样的教材才是符合新课标要求的好教材。“中学语文教材编写研究”课题承担者、人民教育出版社中语室编审顾之川认为,需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目前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找出问题,确定中学语文课程教材改革的主要方向。“中学语文教材必须坚持‘守正出新’的编写原则。”顾之川特别强调。
“现在对于如何继承与创新问题,到底应该守哪些正,出哪些新,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比如,现代文和古诗文作品在不同的学段应各自占多大的比例,文言文在不同的学段到底应该学多少、学哪些,如何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引入语文教学,等等,虽然一些教材已经编写出版并投入使用,但对这些具体问题应该说还是比较模糊的。”顾之川说。
不仅如此,此次中学语文课程教材改革中的一大争议,就是语文知识的教学问题。一线教师普遍认为,现在的语文教材过于淡化语文知识,教材中编入的语文知识太少,使得许多学生连最基本的语文知识都没有掌握,致使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一定程度上受到削弱。在顾之川看来,这就需要面对一系列的问题,中学语文要不要知识?需要什么样的知识?是走回老路还是开辟新的道路?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研究。
尽管教材编写面临着许多问题,但毋庸置疑,新课程改革正促使教材发生着深刻的、新的变化。为此,顾之川强调,新教材要出四个“新”:一是倡导多元文化观念,语文教材编写应渗透富有时代特征的人类共同价值观;二是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生活体验,使语文教材具有丰沛的生活气息和亲和力;三是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教材选文更加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四是设计“梳理探究”,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师适应新课改的能力亟待提高
教师素质关系新课程改革的成败。内蒙古包头师范学院王朝霞老师对内蒙古东部、中西部地区11个盟市的135所学校进行了调查,发现了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小学和初中语文教师比较认同新课改背景下学习方式的转变,而高中语文教师还没有把转变学习方式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部分,更加注重知识的讲授;随着学段的上升,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了解程度和信心却呈下降趋势。
“评价体系与课改不同步,导致教师从心里欢迎课改,但在实践中却难以落实。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以考试为主要方式的终端评价,始终是制约课程改革的瓶颈。考试内容过于注重书本知识与解题技巧,忽视学生的全面素质和个体差异;考试评价方法单一,过分注重结果而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考试评价功能错位,考试后给学生排位,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严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究其原因,是与我们的评价体系密切相关。”王朝霞建议,上级教育部门应建立相应的课改发展性评价考核体系来考核学校;学校领导也应制定以教师发展为目的的评价性标准体系来考评教师。
面临着应试教育的桎梏,是不是教师就无所作为?北大网络教育学院蔡可副研究员认为,其实教师也有自己的局限,“部分教师课程民主意识不强,只是教材的被动执行者。新课程实施要求教师从忠实的执行者转变为创造性的实施者、开发者。教师课程意识亟待提高,适应新课程的能力需要提高。面对新观念、新教材、新方法,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如拓展知识面,参加教研活动和培训以完成专业成长”。
“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需要一批优秀的语文教师,当务之急是通过培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对此,蔡可建议,教师培训不能“凌空蹈虚”,应该针对教学、指向实践。而让他担忧的是,在江西某县的调研中,竟有高达43%的教师认为培训没什么收获。“教师的培训模式决定着未来的课堂形态,我们需要创新教师培训模式,增强教师参与的积极性,进一步深化教师在岗专业发展制度。”蔡可说。
本栏目标明转载文章的出处,并保留转载文章在原刊载媒体上的署名形式和版权声明(如有),但本栏目对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属和权利瑕疵情况不承担核实责任。如发现侵犯版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删除。
顶一下
踩一下
回首页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匿名用户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