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考新规律谈公务员如何备考 - 公务员
2010-03-29 来源:新浪教育 我要评论(0)
2010年广东省公务员考试行政能力测试真题
3.4,5,15,6,7,35,8,9,()
A.27 B. 15 C.72 D.63
【答案】D选项
【逻辑剖析图】
3×5 5×7 7×9
↑ ↑ ↑
4 , 5, 15, 6, 7, 35, 8, 9, ( 63 )
↓ ↓ ↓ ↓ ↓ ↓
4 , 5, 6, 7, 8, 9, (以“两项”为单位的自然数列)
【命题规律的剖析】
严格来讲,以往同学们在备考数字推理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应该都看过“隔项数列”,一般来说,传统意义上的“隔项数列”一般是隔“一个项”,然后形成新数列。而近几年以来,命题者有意在数字推理上加大难度,所以在命题手法上做了相应的调整,将相隔的项数做了“递增式”的变化,其实我们可以预见的是,以后,可能不仅仅出现隔两项,还可能出现隔三项,甚至是隔四个项的情况,所以对于这一新的命题规律,中宜教育的戴斌老师认为同学们在复习备考一定要与时俱进,迎合命题者新的命题手法,接纳这种新的数字推理规律。
【参考例题】
6的平方 7的平方 8的平方
↑ ↑ ↑
4, 5, 6, 36, 7, 8, 9, 49, ( 10 ) , 11, 12, ( 64 )
↓ ↓ ↓
4 ,5, 6, 7, 8, 9, ( 10 ) , 11, 12,
(以“三项”为单位的自然数列)
【进一步的思考】
从现在的现状来看,命题者围剿参考书籍中的“备考规律”似乎已成定势,所以对于这个问题,戴斌老师认为同学们千万不要迷信于一些参考书籍上的规律,因为公务员考试时不断变化的考试,严格来讲几乎每年都会1/3以上命题规律,命题者会做出更新。所以在备考的时候,一定要主动出击,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最新的命题的动向,有针对性地针对最新的命题规律做出调整。有时候,作为老师真的压力很大,我现在几乎每天都工作至凌晨。一年365天从来没有休息过,但还仅仅是勉强跟上命题者的步伐,我在思考,那些若干年永远都是“一个版本”的“传统方法规律”(同学们很容易就对比得了),现在正在慢慢与实际的命题规律“越划越远”,现在问题最严重的申论环节,现在很多“所谓的方法规律”与实际命题真的是牛马风不相及。其次是面试环节,“机械老套的、脱离机关工作实际”的答题套路,只会让人有“学习之后反而退步”的感觉。
最后,本来没有压力的行测,竟然也受到命题者的冲击,“言语理解题中,转折之后竟然不是重点?”这是很有可能的。
“因果关系中的‘因此’后面,不是重点句?”,是的,这是常有的事情。
方法规律中的“估算法”都用不上?对!命题者早就知道什么是“尾数法”。数字推理的规律我怎么没看过?是的,你看过以前所有规律都没用,它出新规律了,说白了,还是需要在备考中,建立数学思维(和数学模型),“死命地”讲题、练题都不是目标,在练习题目时,旁征博引,思考题目的本质才是有效的复习备考。
新的形势,使得公务员培训对教师的个人素质提出很高的要求,其实授课方法变成了次要,关键是老师要有足够的素质,旁征博引,融会贯通,真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前上过我基础班课程的同学们,请你们理解我,我在课堂上的“素质教学”,正是源于这些考虑,在轻松诙谐的案例中传授公共管理的思维,我坚信这才是真正有效的培训,以不变应万变。同时方法也是重要的,但一定要注意方法不可以“机械化”,要思考为什么是这个方法,为什么得出这个答案,这个在课上我有详细解释过答案的由来,同学们千万不要只是记得我的答案,而忘了答案推导的过程啊。
我的压力很大,我想我需要每天工作到深夜才能跟上步伐,并非不自信,而是命题真的变化实在太快。望着星空,我常常自负地幻想,我可以以一人之力不断“揭发”“破解”命题专家组若干位专家的命题手法。呵呵,希望有生之年能够成功。同时我深知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只有全力一拼,才有胜算。同时不是说和命题者作对,而是我在想如果我的培训和研发文章能真正提升考生的“素质”,那么作为培训教师的我不就是命题者的目的(选拔素质优秀者)是一样的吗?其实是可以双赢的,我很喜欢这种“良性竞争”。今天很多感慨,说出来心里才舒服些,可能有很多不恰当的地方,请同学们谅解了。就如同“他山之玉”,希望对大家的备考有借鉴的作用。
本栏目标明转载文章的出处,并保留转载文章在原刊载媒体上的署名形式和版权声明(如有),但本栏目对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属和权利瑕疵情况不承担核实责任。如发现侵犯版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删除。
顶一下
踩一下
回首页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匿名用户 验证码: